长沙一女子公益做 12 年的无声翻译:希望更多人能关注他们

新浪湖南
关注
△张喜红
打开 “ 手语喜姐 ” 的个人社交账号,除了一些日常生活视频,其他视频都是她用手语讲述的画面,没有任何声音。
“ 手语喜姐 ” 其实是张喜红的网名。2008 年她来到湖南长沙市开褔区的湖南成才职业培训学校工作,因为长期接触听障人士,从 2010 年慢慢地开始自学手语,帮助他们就医、创业、就业等,这一坚持就是 12 年。

△张喜红
自学手语帮助听障人士
10 月 25 日晚,张喜红记录下今天帮助了哪些人:有一个生病发烧了,要去做核酸,担心哪些问题……
帮助聋人就医翻译时,她会留心记录一下,这是她的习惯。“ 因为找我帮忙的人实在太多了,我害怕记不住他们的就医情况,所以就会记录保存一下,方便下次和帮他们复查沟通。” 张喜红说。
2008 年,张喜红来到湖南成才职业培训学校工作。“ 我们这个职业学校主要是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创业服务。在工作过程中,我经常会碰见听障人士,发现如果不用手语和他们沟通就会比较困难。” 张喜红说,那时她心里就有了学习手语的想法。

△在活动上担任现场翻译的张喜红
2010 年,一次张喜红和患有重听的朋友外出办事,她穿了高跟鞋,于是想让朋友和她一起坐电梯从六楼下一楼。“ 当时我走后面叫他,但他始终听不到。我追上他想表达我的意思时,我又不会打手势翻译电梯这个词。他以为我有什么重要的事,他很着急,我也着急。最后就是无效交流。” 也正因如此,张喜红感受到了听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她下定决心学习手语去帮助他们。
从书本到和听障人士们面对面熟练沟通,张喜红可花了不少力气。“ 手语和汉语是不同的两套表达系统。我在翻译时不能直译。” 她举例说,汉语中 “ 不要摘花 ”,翻译给聋人时,应该打花 / 摘 / 不要,这是因为手语是视觉语言,当要叙述一件事情时,要把描述主体排在先,然后才出现要对这个主体做描述,他们(听障人士)才能准确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随着张喜红对手语的熟练,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来找她帮忙。“ 我现在微信好友大概是 8000 多个好友,应该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听障人士来找我帮忙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

△在听障人士婚礼上担任现场翻译
把常见问题制作成为小视频
做无声翻译这十几年,张喜红也发现,手语翻译最常用的几个场景分别是医院、社区、银行、公安、法院等。
“ 有朋友给我建议,把听障人士经常能使用到场景语言翻译录制成视频,可以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 张喜红说,这样也能减少自己的工作压力,“ 因为有时候我周末带孩子时,会经常碰到他们(听障人士)的求助。如果不是很着急的事,我就只能和他们重约时间。”
于是张喜红选择了一些听障朋友常见的问题,比如看病怎么交流、遭遇诈骗如何处理等的案例,制作成视频发布出来,让其他听障人士借鉴。
从事这么多年,张喜红帮助过无数个听障人士。“ 有时候直到服务完,我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哪个地方的人。” 她说。

△帮助听障人士和医生沟通
让张喜红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患有听力障碍的母亲。“ 我不知道她是从什么地方知道我的。当时她带着自己 8 岁的孩子去医院看眼疾相关的病。由于孩子长期在母亲身边,没有语言训练环境,所以孩子在表达能力方面也不是很好,就找到了我来做翻译。” 张喜红回忆,她是打着视频全程帮助那位母亲和医生沟通好治疗方案的。之后那孩子只要去复查,那位母亲就会提前和张喜红约好。
十多年的坚持也让张喜红收获不少。“ 今年省里举行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我担任某一项赛事的全程手语翻译。在赛后,很多参赛人都涌到我身边,问我是不是‘手语喜姐’。那一刻我感觉真的很有成就感,很骄傲,做这件事很有意义。” 张喜红说,“ 我希望通过我的行动,去推广和普及手语,能有更多人能关注他们,帮助他们。”
来源:潇湘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