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仍和爷爷挤一张床 岳阳小女孩 做梦都不想流浪
摘要: 年仅9岁、长相甜美的郭布芳与年近古稀且体弱多病的爷爷郭友高相依为命,祖孙俩租住在岳阳楼区一处地势低洼、阴暗潮湿的房子里。原标题:9岁仍和爷爷挤一张床,岳阳小女孩,做梦都不想流浪!

郭友高祖孙俩期盼终结漂泊流浪的日子
2019年2月15日,长江信息报记者再次看望祖孙俩
2011年3月,记者发出报道后,为郭友高祖孙募集到数千元善款
□长江信息报首席记者 韩章 实习生 何沐
年仅9岁、长相甜美的郭布芳与年近古稀且体弱多病的爷爷郭友高相依为命,祖孙俩租住在岳阳楼区一处地势低洼、阴暗潮湿的房子里。眼看着开学的日子临近,爷爷郭友高愁容日盛。
2月15日,春寒料峭,风雨凄凄。《长江信息报》记者韩章再次见到了他和社会爱心人士曾多次伸出援助之手,尽心帮扶的这对祖孙俩,当看到他们的生活依旧如此窘迫时,内心不禁百感交集,倍感压抑。
“我实在是没一点办法了,才离开家乡继续漂泊流浪,真心对不住社会爱心人士对我们祖孙俩的关心帮助!”郭爹满脸无奈与愧疚。
童年苦遭束缚 社会齐来关爱

2011年3月19日,《长江信息报》记者接到读者爆料郭爹的相关情况后,迅速赶至位于八字门的一条街巷。在一栋房子的屋檐下,记者看到,一名补鞋老汉正埋头补鞋,而他身边一个衣服上满是油污的周岁幼女啼哭不止,她的腰间被一根尼龙绳紧紧地勒着。
经过采访得知,老汉名叫郭友高,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是一名智力残疾人(未办残疾证),1987年,因家庭贫困等多种原因,郭友高被迫与妻子协议离婚。1997年底,郭友高和女儿被智障儿子赶出了家门,被迫在岳阳楼区以流浪为生。2009年11月,郭友高才出生3个月的孙女郭布芳被其母亲抛弃,其父亲长期在外流浪。郭友高只得靠修鞋的微薄收入艰难地抚养幼小的孙女。
2011年3月21日,本报为此曾推出系列报道《谁来解开周岁幼女系住的童年?》后,引起省会媒体和岳阳市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和资助。
回家得享政策 试图自力更生
2011年3月25日,在记者的全程陪伴护送下,带着孙女漂泊流浪的郭友高,终于回到了阔别10多年的老家——华容县团洲乡团胜村。之后,当地政府还为郭友高安排了临时住房,并为其购置了齐全的生活用品。不久之后,在当地乡政府和派出所的关心帮扶下,郭布芳的人口信息得以补录,乡政府还为郭友高祖孙俩申请了低保。
本想,郭友高祖孙俩回老家后应当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不料,2016年5月,有曾关心帮扶过郭友高祖孙俩的读者在岳阳楼区樟树巷周边发现了重操旧业的郭友高祖孙,祖孙俩离开家乡后在此已漂泊多年,且生活状态依旧十分窘迫。
此后,不断有社会爱心人士向这对可怜的祖孙伸出了援助之手。
记者了解得知,郭友高回乡后不久,因为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本想在团洲乡集镇上摆摊修鞋为生,没想到生意十分惨淡,政府给予祖孙俩每人每月100元的低保政策收入无法满足正常生活开销。为了生计,迫于无奈,郭友高祖孙俩只得离开老家重回岳阳楼区漂泊流浪。期间,祖孙俩屡屡获得社会爱心人士的温馨帮扶。

安居无法乐业 只得继续漂泊
转眼间到了2018年,郭布芳已经8岁了。之前,团洲乡团胜村村支两委已将郭友高祖孙俩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于当年6月左右,按照异地搬迁的扶贫政策给郭爹申领了一套面积为75平方米的新房。当年暑假,郭友高祖孙俩便兴高采烈地再次回到老家,并住进了新房。
回家之初,郭友高重操旧业,在团洲乡集镇上摆摊修鞋,可一周的收入还不到30元,无法以此为生。后来,郭友高开始随村民就近参加劳动,一天可获收入近百元。但好景不长,眼看着郭爹干活过分吃力后,雇用者因担心郭爹年老体弱出现突发状况,便委婉地辞退了郭爹。家庭主要经济收入就此中断,全家唯一经济来源只剩郭爹的老年补贴和300多元/月的低保金,根本无法满足祖孙俩的生活必须开销。
约一个多月后,万般无奈之下,郭爹被迫带着孙女再次离开家乡,漂泊到岳阳楼区古井社区,继续租房摆摊修鞋,以确保孙女的生活学习开支。为了尽量节省每一分钱,2019年春节,祖孙俩也没回家过年。
希望重返家园 政府全力帮扶
记者心里一直牵挂着郭友高祖孙俩,在2019年2月15日这天,通过电话向郭爹拜年时,这才了解到上述情况并立刻冒雨赶到郭爹祖孙租住的房子里进行看望慰问。郭友高告诉记者,背井离乡的日子他早已过够,他做梦都想回到位于华容县团洲乡团胜村的老家,但迫于生计,加上孙女还要上学读书,不得不重新离开家乡,漂泊流浪,重新在街巷摆摊修鞋。郭爹欲哭无泪,仅剩一声长叹。
耳闻目睹祖孙俩的窘迫艰辛生活现状后,记者当即向华容县团洲乡相关负责人反馈了情况,对方表示,近日会积极联系郭爹,了解详细情况,并全力采取帮扶措施,帮助郭友高祖孙俩重返团洲乡,过上安心稳定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