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资讯

张宁:面对网络舆情政务微博应知道10个做法

摘要: 2015湖南政务新媒体高峰论坛今日在长沙豪布斯卡酒店举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张宁出席会议并作《互联网舆情研判与危机传播》主题演讲。

 2015湖南政务微博高峰论坛开幕高清图集

(新浪湖南讯) 2015湖南政务新媒体高峰论坛今日在长沙豪布斯卡酒店举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张宁出席会议并作《互联网舆情研判与危机传播》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什么是网络舆情?

我谈一下网络舆情,首先什么是网络舆情?舆情这个词倒退20年的时候根本没出现过。现在什么叫网络舆情呢?它是由特定突发事件引发,以互联网为主要活动平台的社会态度。

为什么网络舆情要花很多的时间呢?

突发、好奇、惨烈、死亡的事件更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这是网络舆情的特点。

我给大家看的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人非常多,但是这些事情能不能成为网络舆情呢?不能,它太平常了,交通事故天天在发生,我们说的是非常刺激、好奇、在平常生活中看不见的事件。

舆情危机发生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先在本地政府的框架下对问题进行分级处理,我们的危机管理都有分级法,在分级法里面我提醒大家,我们看到的很多分类是国家宏观的标准,我们要放在本地政府的框架下对问题进行解决。

网络舆情的分类

对具体舆情的矛盾和关系进行分析,要有一个细化,然后我们要给出具体的意见等待反馈。具体怎么样分类分级呢?

首先,特别重大的舆情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面非常广、危害面非常大。比如对我们政府来说,马航、汶川大地震都是非常危机的舆情。

第二个重大舆情,跟本地的关联特别大。

第三是较大的舆情,较大的舆情跟上面AB级的舆情可能不同,它可能没有现场,就是在网络上炒作的一件事,但是人人都在讨论,像郭美美事件。

第四是跟我们关系不大,但容易炒作的。像一个工厂的老板说年末要发奖金,把钱全部套现出来,这是容易在网络上引起波澜的。刚才说一个危机发生了之后我们要发现它中间的关系是什么。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劳资关系、贫富关系等在我们国家是特别容易引起舆情炒作的。

(现场播放视频)

这是一段视频,看舆情事件是怎么在网络上生成的。

刚才看完这个视频,我解释一下,有一次我跟王先生一起吃饭,他说明天有一篇新闻叫“咆哮哥”,是他策划的。

王先生去政府办事,递上一张表格,表格被退回来了,因为对方现在不收表了,并告诉王先生今天下午两点半再来。但是网上贴出的政府工作时间是到12点,没说11点半就不收表了。偏偏王先生又是著名的维权人士,想着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知情权。于是他悄悄把录音打开,刚开始的时候他声音比对方的声音还大,其实就是故意激怒他。这个公务人员开始的时候还是好声好气,只是王先生声音很大,最后工作人员忍不住了。但是王先生在网上放出的音频是把前面部分剪掉了的,只把后面公务员特别大的声音爆出来了。这个王先生是一个著名的网友,连论坛的版主都认识,版主就给他把这件事挂在置顶的位置上。还说要给这个事件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现在都叫什么什么哥,跟政府有关的叫什么门,特别符合互联网的性格,他们当天起了一个名字叫”咆哮哥“,所以第二天门户网站都来报道了。 

我给大家讲这个案例是想说明任何一个人都能引发网络舆情事件。如果像王先生懂得传播手段的话一下就能成功。我和王先生一起吃饭的时候,把六家报纸找过来,其中四家报纸把咆哮哥当头版头条登出来。以前老百姓没有办法发出他们的声音,现在有了互联网的平台,任何一种声音只要有足够的传播能力都能浮现出来。

比如说像干部提拔的过程中,我们在网络上公示一个副局长才21岁。这是个争议非常强的警民关系。还有这个贫富关系,比如深圳的撞车案,警方明明已经确认这个人就是肇事者了,这个人开着豪华的宝马,但他是建筑工地的工人,明显是顶包的。热门事件特别容易引起舆情,这些情况告诉大家,拿出一个态度出来,不管是什么关系,我们请权威出来发表。

危机发生后网民有从众心理、盲从心理,要关注反映网民心理的大数据。还有信息图片真假难辨。有一家人参加婚礼发了微信朋友圈,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是最不安全的,大家觉得全都是我认识的人,这些很难传到外面去,这些被北方的几个网站报出来,新郎是当地国企的富二代,于是这件事情朝得沸沸扬扬。

中山嫁女儿的时候有一个习俗,人人都要穿成这个样子的,没钱借都要借钱穿成这样来,人人都是这样的。我们不懂中山的习俗觉得是富二代,我们不懂得背景的话很容易引起舆情的危机。

总引发炒作的是哪些东西?在舆情的初试阶段一定要注意这些:强烈刺激、敏感、离奇、受害人是弱势群体、妇女、儿童、老人的事件,这些有被炒作的倾向。

我们政务微博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平常跟民生沟通发布政务的信息,其实最重要的是危机发生的时候怎么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来。以前我们政府经常要干什么呢?求媒体、电视给我们报道出来,现在有自媒体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危机发生时的作用呢?

如果要发图片一定是原景和宏观的,一定要避免血腥的场面,这种有伦理争议的图片最好不要出现。这个图片一定要有非常可靠的可靠性,网友现在非常厉害,说扫黄结果是几年前的图片,用旧图片对我们的形象有损失。PS能力不行就不要弄出来了。

政务微博面对网络舆情的做法:

我们的政务微博应该知道10个做法。

1、主动出声、定义事件。当有一些新闻发生的时候,你要确定这个事实是不是真的。比如航空公司强迫乘客推飞机,你看看有没有不正常的?有两个人穿的是一模一样的,其实是飞机场的工作人员在推飞机。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发图片的时候你的立场,第一个是真实性,有一个网友拍了一个照片,大巴熄火了,警察叔叔帮忙推大巴,公安微博发了一下,他说最美警察推大巴,场面令人感动。这样好不好?这是网友拍的我们转发一下,我们一定要谦虚,这个东西贴出来以后网友的第一反应是你不去推谁去推,这个当然能转发,你直接就写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就可以了。

2、不断更新、补充信息,我们发出的消息恐怕有偏差,一定要在危机发生之后耳听六路。

3、如有谣言、及时回应。我们怎么去判断一个消息是谣言呢?有这么几个方法:科学依据、一般常识、规则和规章程序。这是连人民网都转载的一条微博:警察为了控制交通阻塞居然把枪都拔出来了。清明节去上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警察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把枪拔出来了,这件事情被一个站在远处的人看到,塞车要拔枪吗?一定要有科学的判断。

4、按照情况选择图片。我告诉大家,图片、视频有一个非常大的副作用,它一定会把危机放大,我们看完之后自动放大了,看到大火熊熊你想到的是损失过亿。所以我们传播图片和视频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这个是曾经在广东发生的交通事故,当时发生完了之后,网友在论坛上已经发这些照片出来了,而我们的政务微博第一个出来的照片是这样的。网友的照片已经让我们觉得现场不得了了,但是我们政务微博发出的第一张照片是在讨论怎么解决这个危机。

5、如果被@,先证真伪。如果不明确,我们有宏观的原则,直接打一个电话去相关的部门问是真是假。

6、运用知识、科学方便。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经验,一般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是第一步怎么样、第二步怎么样要知道。当然人文关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企业家,在马航事件第二天发了这样一张照片,给每位高管买了一百万的保险,跟大家的心理不太一样。网友说祝你们的高管早晚拿到这一百万。所以这个贴子应该是一个月以后再发更合适,等事件平息,我们以后防止危机要买保险,大家要知道我们的社会心理是什么样的。

7、如有争议,政务微博客观发声。比如两个民间的人士发生争分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理性发声。我们对法律不了解的时候不要去谈法律,就谈我们这个部门最熟悉的。敏感话题太敏感了怎么办呢?我觉得还是等权威信息的发布。政务微博也要保护自己,在网络上出现也是一个个体,这个个体要跟网民一样,然后谨慎评论。我们的政务微博也要远离利益。

8、引导议题、另辟角度。第一,不要让大家只看到一个片断图景,要让大家看到全景图,警察是开枪了,但是这个人有没有提前挑衅呢?第二,要用另外一种角度看问题,救护车应该是24小时待机,24小时加慢油的,不可能出现油不够的情况。第三,我们现实的客观性和局限性在哪里?推荐更合适的话题,与其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步入另外一个话题更加有效,更加有建设性。我们经常说舆论引导,舆论引导的四个方式在这里。

9、要密切观察、视情况而应对。网络言论的通病是什么?就是公私不分,干涉隐私、人身攻击,这是整体网络舆情的通病。

10、网络舆情引导的定位。要通过一种沟通产品一种理解,感性的东西要尽量避免,要有预判网络的兴奋点,比如突发灾难性事件、连续性灾难事件、戏剧性冲突等等。

最后跟大家说的,我们的政务微博在传播的时候,规则还是在这儿,一定要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不能泄密的东西还是要保密。我们是教育微博就只讲教育界的事情,规范要非常清楚,不情绪化、不偏激、不愤青。即使我们是政务微博,我们也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要慎重,我们不太建议去批评其他的单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我就对政务微博的运营提这些,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