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资讯

对话彭见明:特立独行的老男孩

摘要: 1月29日晚上8点,一场以《对话彭见明》为主题的艺术沙龙在长沙道同艺术馆展开。新浪湖南对话彭见明,听听一个作家与画家内心的声音。

     导语:1月29日晚上8点,一场以《对话彭见明》为主题的艺术沙龙在长沙道同艺术馆展开。许多收藏家与艺术家慕名前来,与著名作家、画家彭见明展开一场关于艺术的对话。 

    更多高清图集:《对话彭见明》艺术沙龙在长沙道同艺术馆举行

    苦难孕育了财富

1953年,彭见明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小山村,没有上过大学的他,那时还不曾想过,自己日后会成为一个“文化人”。更没有料到的是,生他养他的这个普通小山村,会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支点。

彭见明走上艺术的道路,跟他早期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1970年,他高中毕业,刚好赶上“文化大革命”,他就去了平江花鼓戏戏剧团,由于写得一手好大字报,又能“乱涂乱画”几笔,很快就从小演员做到了舞台美术设计,这是他沾染文化气息的开始。然而,他的才情远不在此。

就像他在对话中提到的,艺术是一种修养。

早在十五岁的时候,彭见明就已经满腹诗书了。“当时就盼望下雨,下雨就不用干活,不干活就可以看小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噩梦的“文革”,却是彭见明梦想的开始。反而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极大的丰富了他的阅读量,十五岁就已经阅尽上百部经典文学名著。这些积累也成为他走上文学道路最坚定的垫脚石。

彭见明对故乡平江有很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山美水美,人情浓郁,这是最朴素的情怀,以至于他“一写小说就能将山水带入脑海”,他就是平江的“沈从文”。

对话过程中,彭见明强调自己是“世代农民”,是经历过苦难的一代人。也正如他说到的,正是有过苦难,才能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才能领略美好的存在,“美妙来自于真心和体验。”

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那山那狗那人》让彭见明尝到了早年成名的滋味。这部写于80年代的作品,让当时年仅30岁的他一举成名,也让他正式迈入颇具影响力的作家行列。在那之后,彭见明30年笔耕不辍,佳作不断。 

作为一个作家,他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他内心深处,依然有10几岁年华里未完成的梦想在发芽。尽管这一年,他已经快60岁了。

2014年12月26日,61岁的彭见明给自己新增加了一个有力量的标签:画家。

他给自己的首个画展取名为“意想天开”,这个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且没有拜师的“业余选手”横空出世,再一次展现了他的天赋。众人惊讶于他的才华,一如当年惊艳的文字。

只是少有人知道,这些“横空出世”的背后,是他剪贴、收集了一二十本画作,反复研究学习后的看似“漫不经心”。

如果看过彭见明的画展和文学作品,一定不难看出,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鲜有前人的痕迹。

一直在研究,从不去模仿。这是他创作的准则。他从不拜师,坚持独树一帜。“人家怎么画我就不怎么画。”他坚信,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已经成形的东西足够成熟,再去模仿是很难超越的,并且不利于文艺的创新发展。“学习他,就是为了区别他。”正是因为保持这样的特立独行,不照着前人的脚印行走,他才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在他踏足的领域,重重的打上属于他的独特烙印。

海纳百川:艺术的本真

尽管彭见明已经年过60岁,但是仍保持年少初心的他面对新鲜事物的冲击依然有独特的见解。作为传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谈到“网络文学”的时候,他一直保持正面的评论,这是严肃文化人少有的态度。

“这是一种社会生态,是进步的表现。”说到互联网衍生物的发展,他坦言:“大时代孕育的新鲜产物,是一种潮流,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存在。”

彭见明在对话中提到,他从不穿西装,而就在此次活动中,他也是身着黄色登山服,尽显年轻姿态。他甚至将自己称为“老男孩”,这也是他心性的一面,艺术家要保持“本真”,正是因为这样的觉悟,才能海纳百川,才能以登高望远的姿态包容其他多元化东西的存在。也许,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为这个时代成功的艺术家之一的重要原因。

(文/MiGu)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