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健康频道

秋乏来袭,岐璜书苑探寻缓解秋乏的方法

地方站-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俗话说:“春困夏乏秋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入秋以来,天气逐渐转凉,很多人都觉得精神状态有所欠佳,注意力难以集中,老打瞌睡、怎么睡也睡不醒的症状,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秋乏”现象。

医学上,“秋乏”被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一种被季节变化打乱的精神状态,其表现可能为轻微的疲乏。“秋乏”,“乏”一般是在清晨,早上不太想起床,醒了以后有点迷迷糊糊的,总觉得睡不够,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精神疲惫,倦怠,睡意连绵,呵欠不断,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

“秋乏”虽然不是病,但也是身体在发出亚健康信号,是身体虚弱的表现。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脏腑、经络、气血、五官等身体各个部分与自然界万物,包括时间和空间,都是息息相通的,这就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进行了广泛的联系。

人体也受到这种自然规律的影响,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出现脾气虚弱、食欲不振等问题。同时,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津耗气,导致人体失去了一部分活力。

加之人们在夏季可能经历了长时间的高温炎热,消耗了过多的阳气,进入秋季后阳气尚未完全恢复,也容易导致精神不振。进入秋季后,气候变得凉爽宜人,昼夜温差较大,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秋季“秋乏”症状虽然常见,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它们。

首先,均衡饮食可补充机体在夏季消耗的气血、津液。比如通过多补水,可以喝绿茶、梨汁等生津止渴的液体,补充津液。其次多吃些清淡可口、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比如百合、山药、扁豆粥、杏仁糊、银耳羹等减轻脾胃负担,使脾胃功能迅速恢复。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虚弱的人,在饮食上要清淡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尤其是晚上,不能过饱。

其次,中医理论认为,“动则生阳”。运动是保证人体代谢旺盛的重要因素。运动可以促进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活动关节、舒展肢体,有效地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帮助缓解秋乏。但运动不可过于激烈,以避免伤津耗液,以遍身微汗为佳。

规律的作息习惯也是缓解秋乏的重要因素。在秋季,如果要想使身体更加健康,减少各种疲惫感的诞生,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这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所以秋季,更应该做到睡得早、起得早。晚上争取在10点半之前睡觉,因为11点后,也就是传统十二时辰的“子时”以后,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开始下降,它们同样需要休息。

此外,在生活中不妨尝试一下按压适当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可以消除身体中的疲惫感,缓解失眠和秋乏。同时也能使身体的代谢大幅度地增加,补益夏天损耗,在很大程度上,能加快身体的自我调节速度和循环速度。

秋乏确实会让人总是困顿不堪,但是并非所有的困乏都是因为秋乏,也很可能是因为一些疾病引起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是否是真的秋乏。如果是因为其他疾病产生的,要注意及时调理身体,避免延误治疗。

最后,岐璜书苑希望大家在秋天的阳光下,都能重新找回活力,度过一个充满活力的秋天。

来源:岐璜书苑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