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试敢为的成功实践——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的林业改革创新之模式
摘要: 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成立于2014年5月,是一家以溆浦国家森林公园穿岩山景区为依托,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为主的民营企业。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成立于2014年5月,是一家以溆浦国家森林公园穿岩山景区为依托,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为主的民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林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指导下,该公司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经营思路,打破传统经营的惯性思维,在景观资源相对较弱且碎片化的集体林地上大胆试行以民营为主体的森林旅游开发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规模经营和生态林业产业化的创新之路,成为怀化林业改革和生态旅游扶贫的一面旗帜。近5年来,公司累计投入近8亿元,联结林户近5600户,集约林地45万亩,解决当地林农就业2100人,年接待旅客150万人,实现年产值达2.12亿元,林农户平年增收3万元,并成功将沉睡的林地打造成国家森林公园和4A级景区,为我市森林生态旅游体制最新、机制最活、带动力最强的经营主体,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股份制为纽带,建立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公园营建机制。该公司是由原大康牧业(上市企业)董事长陈黎明发起建立的。他退出上市公司职位后,怀着更大的梦想和追求,描准生态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打破传统思维,利用溆浦县统溪河乡穿岩山村原村办茶场的办公场地和5万亩集体林地,自筹资金1.1亿元,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思路,大胆创办以上市经营为目标的民营森林旅游实体。在创建中,公司坚持高起点、大手笔、活机制的运作手段,全面开展景观提质、文化挖掘和设施改造为重点的景区建设。经过近一年的景区打造,该景区不仅实现游客量由0到30 万人次的突破,且成功申报为全国第一家利用集体土地建立的民营型省级森林公园。为有效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园品质,公司进一步调整经营策略,在将自筹资金增加到5亿元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合作机制,大胆引进长沙城发集团、雪峰山文旅基金、中广天择上市公司等三家战略合作伙伴,融入资金3.1亿元,并撬动政府和民间投入近2亿元,迅速将投资从1.1亿元扩大到近10亿元。资金的深度融合和迅速扩张,极大地加快了公园的建设速度和发展品位。到2019年底,公园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8亿元,先后修建游客服务中心1.1万平方米,拉通景区公路30公里、开通高标准游步道20公里、改造景观51处,并于2018年一举成功晋级为国家森林公园,成为我市建设速度最快、服务功能最强、旅游产业最活的森林公园。
二、以经营权为载体,建立公司+经营权+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农村集体林地产权明晰后出现碎片化经营是发展现代林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该公司为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林地等生产要素有效集中,采取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等三权有效分置的办法,将经营权集中流转到公园规模化经营,探索出了公司+经营权+农户的利益连接新路子。一是景区林地的规模化租赁流转。采取长期合同形式,将景区内农户的林地以每亩年15-30元不等的价格,将45万亩林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公园经营50年。为解决流转后林地严格管理给林农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矛盾,公司给每户安排一人就业,并对以新能源代薪和外购木材建房的农户,每户给予1万元的补助。二是建设用地的市场化征用流转。对公园需要的建设用地,通过自然资源部门组织规范化的挂牌征用形式,由公司出资1.1亿元,集中征收202亩林地,用于景区道路、服务中心等公园功能建设,农户户平直接收益3.5万元。三是闲置房屋的功能化合作流转。对景区内符合旅游基本要求的38栋民房,采取统统一标准、统一改造、统一经营方式,由公司出资改造为客栈,其住宿经营权和收益权交公司享有,农户除由公司安排1人就业于客房服务岗位外,其餐饮由农户自主经营和自我收益。经营权的规模化分离,有效激活了林地、房屋和剩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跨越式转化、有效形成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新格局。据统计,2019年公司实现经营收入1.5亿元,景区农户户平纯收入达7万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50%和350%。
三、以共同体为结点,建立共享共生共赢的生态扶贫机制。林区群众是最勤劳朴实的群体,也是严格生态保护后最需要扶贫帮困的弱势群体,解决生态保护与林农脱贫“两张皮”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该公司按照“森林得保护、公园得发展、林农得致富”的要求,依托生态资源的保护优势,采取景区与当地林农利益一体化的经营思路,构建共享共生共赢的生态游经济共同体,摸索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成功经验。一是提升能力,授人以渔。公司先后组织2500名村民免费培训,并每户派1人免费外出考察,让景区群众全覆盖的接受森林旅游知识培训。二是吸纳就业,直接扶贫。公司采取劳务式、就业式、带动式的扶贫方式,利用管理、导游、客运、餐饮、住宿等多个工作平台,安排景区贫困户子女就业1010人,年发放工资3000万元。三是扶持创业,自主经营。公司累计投入400万元,扶持景区60多户贫困户建起民宿、饭店,参与景区的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户平收入达10万元。四是股权托管,分红收益。林农愿意将林地、耕地、房屋、宅基地入股的折价入股,年底参与公司分红。公司还成立股权托管中心,将每户5万元的扶贫贷款交中心托管,由公司负责还贷并按年付给每户10%的红利,连续返利3年。共享共生共赢的生态扶贫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景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到2018底,景区内3100名贫困人口年平收入达102288元,减贫率为100%。该模式被省政府命名为旅游扶贫“雪峰山模式”,其旅游减贫经验被国家文旅部和国家林业局向全国推介。
(来源:雷峰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