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资讯

从“遇冷”到“出圈”,长沙这个基层博物馆凭什么逆袭?

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玻璃展柜的柔光里,“黑石号”沉船出水的“云气纹”碗静静陈列,碗身流动的云彩纹样仿佛仍带着盛唐的风;耳边,是“雷小锋讲解员”陈若灵稚嫩却流利的声音:“窑工叔叔把天上的云画在了碗上,就像把梦锁进了瓷器里。”

湘伴导读

玻璃展柜的柔光里,“黑石号”沉船出水的“云气纹”碗静静陈列,碗身流动的云彩纹样仿佛仍带着盛唐的风;耳边,是“雷小锋讲解员”陈若灵稚嫩却流利的声音:“窑工叔叔把天上的云画在了碗上,就像把梦锁进了瓷器里。”

今年暑假,长沙铜官窑博物馆里,文物的厚重感与儿童的想象力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这个坐落于长沙市望城区的基层博物馆,正以“让文化走出去,把观众请进来”的生动实践,破解着“名馆大馆在前,小馆门朝哪开”的行业困局,为基层博物馆的未来之路提供着鲜活的样本。

不再“宅”着!馆门朝着生活敞开

“以前总觉得博物馆是‘高冷’的,玻璃柜里的文物安安静静,参观者也得屏声静气。”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管理部部长瞿伟记得,几年前馆内还经常出现“工作人员比观众多”的冷清场景。

彼时,“博物馆热”已在全国兴起,但资源禀赋、知名度远不及名馆大馆的基层博物馆,仍深陷“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

破局,始于一个朴素的理念:博物馆不该“宅”着,而要朝着生活敞开。

2022年,长沙市望城区启动“雷小锋讲解员”计划,8-12岁的小朋友们经过集中培训,成为了雷锋纪念馆等地最特别的“文化使者”。

今年5月,在长沙市政协的牵线和推动下,“雷小锋讲解员”走进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在系统学习了“铜官窑历史文化”“重点文物解析”“讲解技巧”等课程后,开始用“童言童语”和游客讲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工匠们先把瓷泥塞进定做的‘模具’里,再像贴贴纸一样贴到壶身上,最后涂上褐色的‘颜料’……”即将升入小学四年级的陈若灵,已是有两年经验的“资深讲解员”。

孩子的视角,成了连接文物与大众的“软桥梁”。

“我们不仅在馆内当讲解员,还会带着文物故事走进乡村小学。”据长沙铜官窑博物馆讲解员寻娟介绍,这些年来,博物馆通过开展系列社教活动,多次深入当地学校、社区宣传长沙铜官窑陶瓷文化、共建陶瓷文化交流氛围。

截至目前,“天才小工匠”(天才小窑工、天才修复师、天才考古学家)系列社教活动,已开展了近百场次。青少年们不仅能在博物馆里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动手参与传统制瓷技艺、考古技艺实践。

“文化走出去”展现基层博物馆的生机活力,“把观众请进来”彰显基层博物馆的担当作为。 

今年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非洲记者团专程来访,在“黑石号”文物前驻足良久——这些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抵达非洲的瓷器,如今成了中非文明对话的见证。

埃塞俄比亚埃塞新闻社杂志出版组长感慨万千:“历史书中的文字是平面的,而这里的每一片瓷片都带着温度。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陶瓷,更是中非文明交流的古老印记。”

“搭子”来“助攻”,出彩又出圈

基层博物馆是文化的殿堂,也是旅游的景点。

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如何答好“文化+旅游”的“融合命题”?

去年12月,长沙市政协赴铜官窑古镇调研时提出,要将长沙铜官窑博物馆置于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版图中,构建“馆区共生”的生态,让资源流动形成“共生网络”。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副主任冯静妮告诉湘伴君,这种共生,不是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资源的深度流动与功能的相互补充。

博物馆以厚重的历史文物为度假区注入文化灵魂,度假区则以丰富的场景体验为博物馆拓宽传播边界,二者如同齿轮般精准咬合,将“一次性观光”转化为“深度文化认同”,让“文化+旅游”的融合命题找到具体的答案。

今年4月起,由长沙市政协指导,望城区鼎力出品,长沙政协同心园联手“青年YOUNG范”团队共同打造的《铜官不止窑》系列短视频正式上线。

短视频将镜头聚焦长沙铜官窑片区的在地百姓故事——捏海碗、做霸缸的非遗父女,打铁花的“顶流大叔”,卖坛子菜的乡村老板与下岗阿姨,博物馆的老中青讲解员……

游客们在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了解了釉下彩工艺后,转身就能走进老街体验釉下彩“DIY”;在国风乐园里惊叹“黑石号”剧场的表演后,转身就能在博物馆中溯源“海丝”历史。

“参观-体验-消费”的全链条,正是“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生动注脚。

今年“五一”假期,铜官窑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20.3万人次;端午小长假,超13万人次涌入这片文化热土,国风乐园单日客流屡创新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联动有着清晰的顶层设计与多方合力的推动——政府部门指导支持、专业团队创意执行,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文化内核、旅游载体”的协同机制。

至此,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不再只是文物的收藏者与展示者,更成为文化资源的整合者与输出者;度假区也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消费空间,而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

小馆咋逆袭?把“小众”玩成“爆款”

去年4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湖南博物院调研文博数字化工作时,强调要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努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打造“最亮眼的数字博物馆”。

对基层博物馆而言,“炫技”或许略显困难,但讲好“家门口文化宝库”的故事,不仅是在守护每一个普通人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也是在为湖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青少年是当下的观众,更是未来的文化传承者。

打造青少年研学基地,是基层博物馆连接未来的“破局点”。

当博物馆变成“第二课堂”,当文物故事通过研学手册、手工体验、角色扮演等形式被孩子接纳,“小众”文化便有了代际传递的生命力。

就像长沙铜官窑博物馆的“雷小锋讲解员,他们在研学中掌握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这种情感会随着他们的讲述,渗透到更多家庭的认知里。

“网上文博”的兴起,则让小馆的“小众故事”,有了更多“破圈”的可能。

基层博物馆比不过大馆的技术投入,却可以用“轻量化”的数字手段打通传播壁垒:福建浦城县博物馆内,裸眼3D数字展柜、多人触控超清数字墙,让学生们能通过数字化触控设备与文物3D模型互动;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用短视频记录妙法莲华经修复的“慢过程”,网友在“云监工”中读懂了“修旧如旧”的匠心……

基层博物馆的“大作为”,往往藏在对“小而美”的极致追求里。这些看似“小众”的追寻,因扎根在地生活,反而具备了直抵人心的穿透力。

正如长沙市政协主席陈刚所言,移动互联网时代,非遗要抓住更多年轻人的心,就要更加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将宏大叙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转化为青年一代易于接受和传播的话语体系。

毕竟,一座博物馆的容量是有上限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展馆的大小,而在与大众的联结深浅。

这个夏天,铜官窑的窑火仿佛仍在燃烧——烧的是瓷器,更是基层博物馆面向未来的希望。

来源:湘伴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