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湖湘文化资源优势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以邵阳双清为例看湖湘文化的共同体叙事

新浪湖南
关注文/刘荣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分支,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生动注脚。邵阳市双清区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既有宝庆古城的历史积淀,又有近现代革命的红色基因,更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实践。立足湖湘文化资源优势的双清特点,从历史、革命、现代、民族四个维度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既是传承湖湘文化资源的责任担当,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一、立足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宝庆古城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密码
双清区是邵阳古城的核⼼区域,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南疆。宝庆府城始建于汉代,唐宋时期已是“湘中重镇”,明清时期更因商业繁荣被誉为“宝庆商埠”。古城墙遗址、东塔、北塔等历史遗存,见证了湖湘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交融,体现了湖湘文化对多元文明的包容吸收。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清区作为宝庆“三刀”(剪刀、菜刀、剃刀)的发源地,其手工业传统折射出民族交融的经济基础。清代以来,苗族、侗族工匠与汉族匠人共同传承“宝庆五金”技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工匠文化”。这种“技艺共传、生计共依”的历史实践,正是中华民族从“地域共同体”走向“经济共同体”的微观缩影。
二、立足厚重的革命文化: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看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邵阳实践
双清区是邵阳红色革命的重要地标,其核心载体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今双清区昭陵西路),见证了党在抗战时期团结各族人民共赴国难的历史担当。1938年11月,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迁至邵阳,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曾在此指导湖南抗日救亡运动。当时,邵阳作为湘西南交通枢纽,聚集了来自湘西、贵州、广西等地的各族青年,在街头巷尾用方言演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用“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抗日救国主张。在双清区的“邵阳党史陈列馆”中,珍藏着一面特殊的旗帜——1944年湘西苗族同胞为支援衡阳保卫战,自发编织的“苗绣抗战旗”。这一切,无不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三、立足活跃的现代文化:从邵阳市“8+N”结对共建的双清实践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层探索
今天的双清区,正在邵阳市“8+N”结对共建的双清实践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进行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双清区37所中小学纳入十五五期间8+N结对共建规划,各民族师生与各族群众一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如:邵阳市双清区华竹小学,就与长沙市一中附属小学、长沙市实验小学携手共建,共同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华竹小学作为湖南省示范家长学校,吸取长沙市实验小学、长沙市一中附小的“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经验,推出“教好孩子”德育品牌,承办“8+N”结对共建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征集赛,带动芹菜小学、严塘小学等多所学校开展“非遗润校园·社团绽芳华”等活动。邵阳市政协初心委员工作室心理减压工作坊,双清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何美艳化身“心灵导游”,为学校开启心理赋能,等等。
四、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从宝庆竹刻看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
双清区是“宝庆竹刻”的发源地,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融史。宝庆竹刻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其技艺融合了苗族的“银饰錾刻”、侗族的“木雕彩绘”与汉族的“文人书画”,其文化内核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哲学思想。其题材多取自《诗经》《楚辞》等经典,通过竹材这一“南方符号”进行表达——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虚怀若谷”,在苗族文化中寓意“坚韧不拔”,在侗族文化里代表“生命繁衍”。这种“一物多义、多元共生”的文化表达,正是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的生动体现。
从宝庆古城的历史遗存到八路军通讯处的红色记忆,从华竹小学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实践到宝庆竹刻的文化传承,双清区依托鲜活的湖湘文化资源,讲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邵阳故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为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华竹小学校长)
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