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资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团队赴临湘市忠防镇开展暑期专业实践调研

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8月17日至18日,来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旅游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经济学院、林学院的10名研究生组成专业实践团队赴临湘市忠防镇桃林铅锌矿区,围绕“矿区废墟生态修复+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两个主题开展暑期专业实践调研。

8月17日至18日,来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旅游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经济学院、林学院的10名研究生组成专业实践团队赴临湘市忠防镇桃林铅锌矿区,围绕“矿区废墟生态修复+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两个主题开展暑期专业实践调研。

忠防镇位于临湘市中南部,药菇山南麓,地形东高西低,拥九宿山,晓煦之峰,趟大坝五港之水,携桃林铅锌矿于怀。群山贯湘鄂,绿水饮洞庭。历来是两湖之要冲,商贾之要塞,战略之要地。位于忠防辖区的桃林铅锌矿始建于1956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曾隶属于国家重工业部、冶金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在当时号称“亚太地区最大”的铅锌矿区。作为国家铅锌矿产资源的主要基地之一,为株洲冶炼厂、水口山矿物局提供了大部分的原材料。自建矿以来,累计实现利税40多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世纪初,桃林铅锌矿因资源枯竭,于2003年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并交由临湘市桃矿街道办事处管理。矿区现有人口3.2万人,面积220平方公里。2016年8月,省发改委批准成立了临湘市桃矿独立工矿区,并每年给予了项目和资金支持。通过几年的努力,解决了桃矿区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棚户区改造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陆续建设完成,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民生保障和改善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7日上午,实践团一行人首先来到临湘市桃矿街道办事处与党工委书记罗成英、二级主任科员李治湘、办事处副主任陈贵平等地方党政负责人开展座谈。

会上,罗书记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桃矿独立工矿区历史背景、转型前基本情况,转型工作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以及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成效,并且引导实践团成员参观桃矿综合文化站。

在地方领导陪同下,实践团一行人实地参观了正在生产的铅锌矿矿井车间(原桃矿破产转制后,部分矿井仍由民营企业进行小规模复采),工厂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铅锌矿开采流程。

下午,实践团一行人前往享有“江南大漠”之称的银沙滩景区进行实地参观。银沙滩距临湘市区10公里。面积达3000多亩,深50多米,储砂近亿立方米。每日清晨和傍晚,沙滩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银沙滩”因此得名,它是中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沙漠,唯一的沙漠景观。

然而,这一望无垠的江南大漠并非天成,而是由桃林矿区几十年开采所遗留的废弃矿渣堆积而来。1958年,桃林铅锌矿4000多名工人扎营忠防镇,引吭挥汗开采铅锌矿石,每天近百吨洗选后的无公害尾砂经管道输送到此地的山丘间,近五十年的尾砂沉积,积砂成海,故江南大漠还有一个名字叫“尾砂坝”。

2003年,桃矿破产倒闭后,一望无际的废弃矿渣成了急需处理的棘手问题,2010年3月,湖南桃矿渔潭尾矿库闭库治理项目经国家安监局、财政部批准,全面启动实施。项目完工后,昔日的荒漠变成绿洲,成为全国最大的尾砂治理环保旅游项目。“原来尾矿库里总是尘土飞扬、水冲沙压、到处塌陷。现在我们通过滩面整治,在尾砂上覆土,然后种上国外松等保土能力强的植物,用于防风固砂。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现在,千余亩的滩面已经都覆盖上了绿色植被。”如今,一望无垠的银沙滩变废为宝,荒砂复绿,以“高峡平沙、江南大漠”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独特的奇观,也成就了矿区生态修复的经典案例。

18日下午,实践团一行人来到“6501”风景区,景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忠防镇邱坪社区,是一座尚未完工的大型军事工程。

景区内有一个8万平方米的神秘地下防空工程。该工程共分三层、25个洞室,3个竖井,洞洞相连,如入迷宫,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目前已开放的部分不到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2019年5月,临湘市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其打造为湘、鄂、赣三省国防教育基地、中国航天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洞内是航天科普和体验;洞外陈列了我军新式武器装备模型,设立了国防竞技体验区,游客可以参与精准射击、气炮射击、射箭、CS野战运动和拓展训练等项目,也可以乘坐体验坦克、装甲车、水陆两栖车,还有卡丁车驾驶等游乐项目,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离开景区,一行人来到马家陇,走访当地一家人工饲养娃娃鱼养殖农户,并对周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村民通过种植、养殖等手段,实现自主脱贫致富的情况。

经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充分体会到桃林铅锌矿破产转制后,各级政府在处理后续问题中所展现出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通过十数年的不懈努力,尾矿库闭库治理、重金属废渣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旅游开发等接续替代产业都已初具规模。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将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充分讨论,提出具有针对生态修复及乡村振兴,提出建设性建议,并形成总结报告反馈给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暑期专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也是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研究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调研虽已经结束,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走到基层去,走到实践中去,充分运用自身所学带动乡村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守卫绿水青山,在“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光和热。

(通讯员 刘昱麟)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