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探源:舜帝是中华商业道德创始人

新浪湖南
关注
回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舜帝开创了中国商业文化的先河,成为了中华商业道德的创始人。商业,并不只是“利”的关联,更是“益”的共生。商业文化,早在一个叫做“舜”的中华先民身上,萌发出了朴素的绿芽。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虞舜纪”中记载了舜年轻时的经历: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做过小本生意。
之后,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史记》中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舜很有公关才能,更擅长经营管理。舜在历山耕种,那里的人都争着把地让给他种;在雷泽捕鱼,那里的人都争着请他住到自己的家里;在黄河边制陶,那里陶器就杜绝了粗制滥造。因为舜种地有良法,捕鱼有高招,制陶有绝技,所以人们愿意以他为师,请他赐教,接受他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舜不仅谋求一己之富,且带动当地人们走共同富裕之路。
舜帝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他对商道和商德的杰出贡献,让他成为中华商业道德的创始人。
躬耕历山 象耕鸟耘

相传上古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此历山也叫舜耕山。关于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传说流传很广:舜父瞽叟更娶继母壬女后,尽管舜挨打受骂,却是十分地孝顺。当后母生下象,又生下妹妹婐手后,舜带弟弟妹妹,放牛羊,打猪菜,拔草,煮饭,刷锅,洗碗,能干的活都干,不能干的活学着干。尽管舜把瞽叟和壬女侍候得周到细微,可还是经常挨打受骂。舜在疾恨打骂中长大,依然孝顺父母,继母壬女却还是想方设法赶舜走。当策划的兄弟种豆事件由于象的嘴馋和贪婪失败后,又多次陷害虐待舜,然后挑动瞽叟发怒,终于将舜赶出了家门。

有家不能归的舜就到了历山妫水边搭个茅棚住下,开始烧荒垦地。开始阶段,舜以野果子充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就出现了象耕鸟耘的奇事。说舜一日在田间垦荒,疲倦了就在地头休息。忽然听见了“扑哧,扑哧”的鼻息声。抬头看时,只见一只大象从对面山上一步一步走向历山,一直走到舜垦荒的地方,用鼻子卷起一块巨大而尖利的石块,开始一下一下用力地刨地。象力大无穷,一个时辰不到就刨了一大片地。尔后象天天到历山帮舜刨地,久而久之,舜就与象建立了感情,就开始训练大象耕地。
舜有了大象帮助,耕地多了,种上庄稼后,地里杂草丛生,一个人忙不过来,正自发愁,地里出现了一群一群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助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舜历山垦荒象帮耕鸟帮耘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美谈。
舜是一个很有计谋和策略的人,躬耕历山,远离负夏,便吃住在山上。为了遮风避雨,拒害狼虫,他发明了用土石垒墙,用树枝茅草泥巴盖顶的造屋技术。舜的造屋技术后来很快传播开来,使人们抛弃了穴居生活,住上了舒适的土房屋,这一传就是数千年。
寿丘制陶 诚信为本

据史书记载:“舜和皋陶外出贩卖,把陶器运往北边的山东鄄城地区,以物易物,买卖公平,碎一个赔俩。由于销售好,搞活了买卖两地的经济。”
舜擅长耕种、捕鱼和制陶,尤其是舜在选中寿丘为制陶场足以体现其远见的商业眼光:一是这里的土质适宜作陶器原料;二是水源较进;三是距负夏城进,善于运进城内作贸易,并且在商场上能公平交易。当时舜制的陶器传遍各部落族民,在负夏城作商客的人很多。据传,黄河之南的洛阳、新安、顿丘、渑池、济源的商人常来负夏城经商,负夏北境的翼城、沁水、阳城的客人也来负夏作客。负夏西则的绛县、闻喜、夏县商客也常来做生意。所以,当时,舜轮制陶器作业技术,传遍黄河南北。相传,舜制陶工艺精湛、陶形美观、经济适用耐用。他的技术注重讲究选料,严看火候,揉泥到位的三种绝技功力。所以他的陶器很受人们喜爱,许多制陶的人们都向舜请教,舜也乐于将技术授给他人。

寿丘当时是一片高岗之地,在此作什器,在河滨烧陶,鳞次栉比的陶器窑,密密排列在河畔,浓烟滚滚,极为壮观,因被舜之德,一度陶器声誉传到平阳府,因而后来制陶的人越来越多,陶货供不应求。后来陶工们为了贪图利益,揉泥功夫不到位,烧火的时间也短了,导致陶器质地脆弱,使用不久就易破碎。陶工们因省工省时省料而获利甚丰,后来,一时间陶器皆为劣质品,这下苦了大众,却又毫无办法。
舜听说此事后,为了扭转这种恶劣局面,不能丢掉陶器名声,他又选择场地,在卫地另设陶场,达2000平方米。在此精心研究造胚和制陶技术,用先进的烧制工艺技术力求制出坚固耐用的陶器,他制的陶器又加上美丽的纹饰,柳叶纹、方格纹、人字纹、绳纹,陶口由大变小,很受大众喜爱,人人争买,远进闻名,商客都争买舜的陶器,从而教育了那些制假的陶工们,舜给他们讲眼前少利与长远大利的关系,讲做人经商都要以诚实为原则的道理,陶工以舜为榜样,扎扎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制陶,不再偷工减料,制作出的陶器又坚固耐用了。后来人们称舜轮制作业的陶器为龙山文化。他注重三大技术改造:一是由手工改为轮制,二是由还原烧成技术改为氧化烧成技术,三是纹饰改制为方格纹、柳叶纹。从此,舜的陶器名扬远播。
舜帝治国 经营有略

舜帝在《南风歌》中咏唱:“南风,不但让我的人民心情舒畅,还丰富了我的人民的财富。”
舜执政后,重新修订了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以德化身,简言之,舜文化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中华道德本体文化。舜帝生产经营身体力行,以德经商,这亦是他道德文化在商业方面的体现。
《史记》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
以孝治国的商人大舜帝执政使得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后来商朝鼎盛繁荣,源自于“商人”;周朝百家争鸣,首现“商家”;春秋范蠡,战国白圭,遥承舜德,树立榜样;汉唐“丝绸之路”互通欧亚,宋朝“海上丝绸之路”链接四海,明清商帮活跃,都是受到舜的启发。现在的海外华商,都继承了舜帝商德文化的传统。历史上的晋商、徽商,现代社会粤商、闽商和湘商都是中华商业文化的传承。目前,在菲律宾,不到百分之二华人拥有的资产,占到岛国财富的百分之六十;在其他国家,都有华人首富的身影。
古代中国,商业行为由此上升到了“道”的境界。中庸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回答和解决了三个普世的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自然观,二是人与社会的社会观,三是人与生命的生命观。概括说,就是将自然、他人、自身三者利益和谐统一在了一起。
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靠耕读传家,工业文明时代则应该商学皆本。今天中华民族到了最需要商业文化的时候,是基于我们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果同时,也暴露出商业伦理缺失和市场法治缺乏等等问题,迫切需要确立商业道德地位、加快商业文化的研究。发展传承舜帝的中华商业道德文化势在必行。
(2018年发表于《舜文化研究与交流》第一期)
来源:锦绣潇湘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