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中医 | 徐大平:生命厚度里,仁心自始终

地方站-新浪湖南
关注[家有中医]: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助力“践行而自知”,我们离中医并不遥远,衣食住行里,我们看不见中医,却满是中医。
采访对象:徐大平
谷医堂中医馆执业医师
“如果没有成为中医,你觉得你应该在做什么?”“也许会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为什么?”“小时候学过美术,而且我也喜欢美的东西。”“从美的角度看,医生也很美。”“怎么说?”“因为是一种关乎生命的美。”
诗人顾城说:“我们不去读世界,世界也在读我们。”在哪座城市生活?做什么样的工作?拥有什么样的家人和朋友?某种程度来说,有时候是生命的一种缘分。只此一程,去留无意,回头看,生命不会放回原处,身后都是一个世界。 就好似徐医生,她说她喜欢一切关于美的东西,眼角带着笑意,语调些许激动,闪烁的微光中折射着她和无数生命的交集时刻,那是一种向阳的生长力,只为生命个体在时间旅程中,用更好的状态奔跑在自己的节奏里。而当她不经意回头时,早有一个世界在她身后闪闪发光。

她从医的道路,源自于父母的选择,虽然父母都是教师,但却不是剧情里的顺理成章,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教师。小编问她:“你觉得父母帮你做这个选择,你会后悔吗?因为当初不是你自己做的这个决定。”“不后悔,而且我当初也相信父母的眼光。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也没错。”毫不犹疑地回答里,带着一份笃定和坚持。

她和无数个病患打过照面,提及那些故事,她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脸上缓缓展开笑意,饶有趣味的说:“和‘这家人’的缘分还挺奇妙的。” 她口中的“这家人”要从一名70岁左右的大爷说起,大爷因为臀部和腰骶部疼痛,持续大约2个月之久,于是徐医生便问询了大爷的一些情况,了解到很多年前,大爷不小心摔倒过,只是当时并没有在意,直到疼痛才前来就诊。

看见大爷好起来,作为他的医生,徐医生也非常高兴。因为这个过程中,她需要面对大爷对调理的不确定,要做他的思想工作,除了身体,还有心理上的疏导,后来大爷越来越有信心,对生活也越来越乐观。

之后,大爷又将有失眠症状的老伴儿和患胃病的儿子都带了过来。有时候,和一家人的缘分也就是一时之间的事,人海茫茫,偏偏没有遇见别人,就是一种奇妙和注定。而信任的建立,由一个人到一家人,是人与人之间的难能可贵。

这种注定,有时候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而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当过兵的长辈,身体素质比较过硬,他一辈子没住过院,所以也并不相信中医调理一说,他能到徐医生这边来,还是在朋友再三劝说,加上自己坐骨神经痛了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才决定一试的。
第一次和徐医生的见面,他手扶着腰,躬着背,小碎步的往前缓慢的移动,第一句话就是:“我好怕扎针的,我怕痛。”这句话一出来,好像和他军人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谁说当过兵的人就一定要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呢?脱下军装,他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

在经过徐医生一番面诊后,发现他当兵期间,经常性地洗冷水澡,平时还喜欢喝冰啤酒,这些不好的爱好日积月累,身体便出现了异常。一开始调理时,他非常抗拒,于是,徐医生就耐心劝说:“放心,我会用最轻的手法,不会很痛,你先尝试。”就这样,第一次扎针,是在一声声喊叫的声音中度过的。
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和“抗拒”到后来的“尝试”与“持续调理”,除了身体上的改变,还有不相信中医的这种“老顽固”想法破冰,思维观念上的转变往往更难得,因为那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打破,需要自己从内心真的去接受才能有所改变。

这些故事只是无数患者的缩影,有窝心的一面,就一定会有不理解的一面,她也遇到过质疑她的病患,并没有感谢她的善意,反而迎来了对她的指责,面对这种情况,她觉得无愧于心就好。我们没有办法去预见会遇到怎样的患者,作为一名中医,她说:“保有一颗仁心,没有差别地对待每一位患者非常重要。”

今年已是她来到谷医堂中医馆的第三个年头,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坚持为每一位前来看诊的患者尽心。聊到未来,她说:“有机会还是非常想继续研学深造。医生这个职业不能停止探究,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我负责。” 在有限的人生长度里,让人生厚度变得不一样,是每个你我都在努力的事情,人生百态,追求不一,但只要每个个体都在自我的旅程里发光,就值得称颂。因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而美好,不过是生命前行里的不约而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