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旅游频道

绿色明珠耀光华,最是悠然见南山——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生态守护与蝶变之路

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这里山清水秀沁心脾,四季鸟语伴花香;群峰叠翠接云天,古木参天遮蔽日,流水潺潺润万物,踏入其间,恍若闯入现实版的“人间仙境”。在十万古田的高山沼泽湿地里,“云锦杜鹃”与“高山映山红”次第怒放,花海层层叠叠;高山巨型苔藓连绵如绿毯,铺展向远方;在峰林奇峻的崀山,壮美日出云海常现——晨曦初露时,翻滚的云浪托起一轮红日,丹霞群峰被染成绚烂紫红,连绵起伏的山脉望不到尽头,似与天际无缝相连;而拥有我国南方最大的中山草甸、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东南热性灌丛草地生态系统的南山,则绿草如茵,层峦叠嶂,实属罕见……

这片“仙境”,正是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

它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我国南北纵向山脉和东西横向山脉的交汇区域,既是南岭山脉的巅峰区域,也是南方丘陵山地带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在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主要由原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绥宁黄桑、新宁皇舜山、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及各保护地之间的连接区域整合而成,涉及湖南省2市4县17个乡镇92个行政村8个国有林场、1个国有牧场,拟设总面积1303.80平方公里,完整涵盖我国中南部山地生态全部类型。

然而,在候选区批复前,这片区域曾面临多重挑战:14个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管理主体多元分散和生态系统保护整体性不足等问题,中亚热带森林草地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守护”难以实现;同时,园区内旅游开发、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等人为活动,也对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与连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破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为生物营造宜居栖息地,也为当地群众谋发展、增幸福,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啃硬骨头”的韧劲直面多头管理壁垒与生态退化难题,数年攻坚,书写了生态保护崭新篇章。

一、以规划为笔,护山河整体之美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的规划蓝图,始终循着“生态保护”的初心铺展。候选区严格按照《国家公园设立规范》要求,调整优化范围,在体制试点区域的基础上,将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和黄桑、新宁舜皇山、东安舜皇山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纳入国家公园,面积由635.94平方公里扩大到1303.80平方公里,实现了对中亚热带典型的森林草地湿地复合生态系统、中丹霞自然遗产、雪峰山南岭自然景观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的“整体性保护”,牢牢守住了山河本色、自然本真。

二、以严管为盾,筑生态安全之基

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始终坚持“零容忍”,以严格巡护与执法筑牢屏障。构建多元巡护机制:建立了保护站+生态巡护员+综合执法支队+执法大队四位一体巡护机制,实现生态巡查无死角。强化司法协同保障:联合候选区内各人民法院成立了“南山国家公园环境资源审判合议庭”及“合议庭办公室”,形成了候选区+地方“两院”司法保障格局。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行动33次,办理乱砍滥伐、非法采砂、非法捕捞、非法盗猎等行政案件105件,累计罚款13万元,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立案率、破案率均达100%。同时,取缔白云湖一级水源地网箱597个(总面积24827平方米),拆除90个拦江大网和迷魂阵及网架,清理369艘船舶上岸。严格分区管控:落实封禁区内产业退出。实施672.02平方公里封禁管理,实现了核心保护区封禁管理全覆盖,通过设卡设障、巡护巡查严禁核心区人为活动;同步推进产业退出,有效处置矿业权14座,退出小水电18座、旅游项目3个、风电场1处。推动“护绿转型”:管理工作者既向当地住户宣讲生态保护意义,又帮居民妥善处理住房问题,还为其谋划转型路径,推动曾经的“靠山吃山者”变成如今的“护山守绿人”;试点期间内实行生态移民搬迁,结合脱贫攻坚政策有序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共搬迁207户940人。

三、以科技为基,探生态守护之果

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借力科技赋能,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将生物多样性监测、环境感知系统等信息化项目“植入”山林,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91套高频无线网桥化身“信息驿站”,打通山林间的通信壁垒;515台单机相机和464台在线红外相机藏于林间,20套AI监控摄像系统实时值守,共同记录着这片土地的“生命故事”。截至目前,红外相机已累计捕捉到白颈长尾雉、小灵猫、豹猫、林麝、黑熊、勺鸡、斑林狸等3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的踪迹,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比超过40%。人工智能技术对动物的踪迹精准识别,更让科研监测频现“生命惊喜”。

四、以硕果为灯,照砥砺前行之路

2022年5月,调整优化后的南山国家公园范围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同年11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南山国家公园正式列入候选区。

生态修复的“画笔”,让这片土地愈发葱郁:1994.8公顷退化森林重焕生机,十万古田高山沼泽湿地重现“水草丰茂、候鸟栖居”的壮阔,1300公顷草地实现封育保护,4733公顷南山退化草甸通过人工种草、改良恢复生态。一系列举措让生态系统原真性得到有效保护,试点区自然植被覆盖率从91%提升至92.7%;其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更获评“湖南省2023年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上下同心的守护,让这片土地成为“生命乐园”: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环境明显改善,生存空间不断扩展,种群数量稳步增加——资源冷杉、大黄花虾脊兰等珍稀植物种群扩大;野外放归朱鹮3年来累计自然繁育雏鸟约20只,目前7只已自主起飞离巢觅食,为重建我国长江中下游朱鹮野外种群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物种、新纪录频繁现身: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2025年发表新物种5种。2024年共获取有效视频3800余段,拍摄到野生动物36种5000余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照片500多张和视频100多段。

孜孜不倦地传播,让生态保护筑牢更多人心。候选区依托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打造了集教育、科研、游憩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年均接待公众130万人次,其中科普教育活动17万人次。基地构建“线上+线下”“室内+室外”立体自然教育体系,累计线上发布科普短视频150余个,线下建设生态学校、举办活动覆盖千余名学生。依托独特地质地貌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生态研学,建成森林、草原、湿地科研样地。成功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承办“国家公园高质量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专题研讨会,在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还斩获“最美地球印记”一等奖,获评“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南山国家公园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的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山更青、水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回望来路,曾经的“硬骨头”变成了如今的“成绩单”,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都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化为现实。这片满目的青绿与和谐,是每双“护山之手”共同编织的生态答卷,更是人与自然相守相惜的生动见证。(通讯员:张春龙 李先奇 唐婧)

来源:南山国家公园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