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共生·青春做主”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持续探索青年创业与在地文化融合新路径

新浪湖南
关注

6月27日,为深入探索青年创业与在地文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总结推广街区治理与更新经验,“街巷共生·青春做主”青年创业与在地文化融合主题沙龙,在长沙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集中呈现了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在社区治理、青年创业孵化、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重点聚焦青年力量深度参与在地文化共建。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湖南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团市委、团区委等部门、上海共益数据科技发展基金会以及高校学者、创业代表及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本次活动,共同谋划街区可持续发展。

启动仪式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会副秘书长梁范栋致辞,他高度评价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在青年创业与社区融合方面的探索实践,青年创业者不仅是商业的开拓者,更是社区文化的共建者和治理的新生力量。他表示,基金会将持续关注并支持此类将青年创新创业深度融入在地文化与社区发展的模式,期待白果园的经验能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样本,并鼓励青年创业者们坚守文化根基,勇于创新。丰泉古井社区书记唐可热情邀请大家参与街区共生共营共建共创,并表达了对青年创业者融入街区发展的支持与期待。

“从冲突到共营”主题探讨环节凝聚共识,共谋发展路径。高校研究团队、社区营造专家及青年创业代表分别作专题分享。来自湖南大学儿童友好社区研究团队的学者罗希,围绕《社区更新中的“表”与“里”》,系统解析了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作为在地活力与持续创新共生样本的独特价值,对比分析了其文化韧性与发展路径,并展示了团队在儿童友好与社区空间资源多元共建的长沙实践。

社区营造专家胡克以《街巷生态:闯入者的痕迹与共赢者的序章》为题,围绕“闯入者的冲突,共营者的协同,从冲突到共生”三部分,深入剖析了社区更新中的现实冲突与协同路径。从文化、经济、社群等多个维度出发理性分析,提出街巷生态的未来,在于多元的包容与共营的力量。


本地居民代表见证了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从有机更新到业态繁荣的全过程,点赞政府搭建创业平台、青年主理人注入活力的 “新旧融合” 模式。她同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针对老房改造中商户与居民的空间矛盾,需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二是引入非遗手工、文创等低扰民业态,在多元业态中平衡商业与居住需求。

“唐姑娘不姓唐” ,将中国文化与在地风味结合,打造中式烘焙与文创产品,并联合社区打造 “手摘星辰在长沙” 墙绘打卡点。如今品牌已发展至七家店,成为街区文化名片。主理人龙胜通过《生长的唐姑娘:非标商业的长期主义》结合自身品牌在白果园的成长实践,分享了在历史街区打造情感化商业空间、应对保护与发展挑战的具体案例,展现了青年力量融入街区生态的积极成效。

“巷由心生,街有可为”圆桌交流环节,上海共益数据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纯与葉時茶馆杜鲽笙、whenday文德范豪、东茅街茶馆思一、月下诗画馆袁月下四位街区主理人,围绕“创业初心——巷子里的心动瞬间”、“现实扎心——当青春创意撞上老街规则、”“文化再生——让本土基因年轻跳动”、“共生未来——给新创业者的街巷生存指南”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他们分享了各自的创业故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故事,为与会者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杜鲽笙以少数民族非遗创新为切入点,通过茶空间链接文化与生活,破解非遗变现难题;范豪曾是一名导游,2021 年敏锐捕捉到白果园街区的商业潜力,毅然转型,租下民房创立品牌,涵盖咖啡、文创、花艺、轻食、甜点等多元业态,在空间营造上,通过种植绿植、精心清扫,为街区注入青春活力与人文温度;东茅街茶馆复刻历史场景,将长沙老茶馆的市井记忆注入现代商业空间;月下诗画馆则以手绘陶瓷传播本土文化,探索 “文化体验 + 商业” 的平衡模式,区别于流量化经营,诗画馆更注重场景营造的沉浸感,打造 “写诗作画、静处一隅” 的文化空间。

四位主理人,根据自己创业的实践经验,基于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回应现实需求,积极探讨合作机制与解决方案。活动达成共识,认为需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深化青年与社区的共创实践。为推动探索常态化,活动期间发起成立“街巷共生 青年做主”共建共学社群,旨在将个案经验转化为可推广模式。
创新形式强化连接,彰显文化温度。本次活动在细节设计上注重文化传承与情感连接。嘉宾座椅均征集自街区居民或主理人店铺,这一“借椅待宾”的创意不仅是一次互动策展实践,更成为承载街巷记忆、触发情感共鸣、强化社区联结的特色载体。

主体环节后,与会嘉宾们采取双线并行方式组织实地探访:街区漫步组,在社区工作人员引领下,系统考察白果园核心区段,深入了解空间更新模式、现有开放合作业态及待开发合作潜力,通过结构化导览为未来招商合作积累基础。“自由探索组” 鼓励参与者自主规划路线,深度挖掘街巷历史文化脉络,体验青年品牌特色,探索街区可持续吸引力,重构个体与社区的“附近”连接。

此次活动是推动青年力量参与城市更新、促进历史街区活化与社区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彰显了青春力量在传承文化、激发活力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协同,优化青年创业生态,强化在地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融合。依托共建共学社群平台,将青年创业与在地文化融合的探索引向深入,努力打造更具活力、更可持续、更富魅力的城市街区更新典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简介

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定王台街道丰泉古井社区,地处长沙市繁华的商业中心区,面积12.9万平方米,北接解放西路,东临蔡锷南路,南达人民西路,西抵黄兴路步行街。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历史底蕴深厚,下辖白果园、苏家巷、观音井、丰盈西里等一众长沙历史文化老街,人文情怀浓厚,系近现代长沙古迹及历史风貌留存最为集中的片区之一。这里不仅汇聚着老长沙特有风貌,也彰显着新长沙时代气息。古韵白果园、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长沙剧院、公沟遗迹、苏式建筑、丰泉古井等古迹,以及老长沙特色民居古巷均位于此地。2018年城市有机更新改造,以留住城市记忆、留住历史文脉,对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历史街巷进行保留及修复。有机更新改造后的街区,引入了咖啡甜品、时尚潮品、特色民宿、网红餐饮等业态,成为年轻人创业聚集地。街区文旅业态集聚,文旅产品丰富,是长沙历史步道中最具历史韵味与时尚网红融为一体的精致精美文旅片区。近年来,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曝光度不断增加,国家、省、市级主要媒体推广争先报道,接待了众多领导人、知名人士及国内外游客来访,获得了“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长沙市四个‘夜经济观察点’之一”“最长沙文旅打卡地TOP10”等众多荣誉。目前,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整体形态焕然一新,呈现出宜居、宜业、宜游发展新格局,已然成为长沙的一张靓丽名片。
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涵盖古城长沙的商街、文街和官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核心区域。
一、文化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
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涵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非遗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创意文化、国潮文化等多种文化。街区将湖流文化与古街历史相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典与现代交汇的街区风貌。街区资源实体疏密度优良,有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程潜公馆)、《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清代长沙公沟遗、丰泉古井、长沙剧院、湖南省粮食厅办公楼。苏家巷36号公馆等历史文化景点;白果园巷、苏家巷、观音井、丰盈里、丰盈西里、丰泉古井巷等历史文化街巷:郑家溉公馆、锦源公馆、白果园20号庭院、老泉别径、白果因浮雕墙、解放亭、白果园“长沙24小时”墙绘、“在长沙,手摘星辰”墙绘等文化景观。
二、文旅业态集聚、夜经济创新发展
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业态种类丰富,文旅业态集聚,夜间经济创新发展,涉及观光游览、文化体验、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艺演出、民宿酒店等多种业态。街区文化展示空间充足,文化体验丰富,以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程潜公馆)、《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清代公沟遗为代表的文化景点,以及历经几个世纪的古老街巷,诉说着街区厚重的历史,承载着老长沙的独特风韵。街区餐饮业态多样化,以笨罗卜浏阳菜馆、东茅街茶馆、费大厨、辉记粉面馆、夏记粉店、易裕和为代表的长沙特色餐馆,以爱情麻辣烫、许大优的炸鸡铺、松花江饺子馆为代表的特色小吃,以茶颜悦色、锤子咖啡、文德咖啡为代表的饮品店,以唐姑娘不姓唐、也该、贰两造物富贵糖水为代表的面包点心店等,满足游客各类需求;购物场所类型多样,商品琳琅满目,包括各类品牌专卖店、服装首饰店、个性买手店、香氛花店、中古店、手作店、文创店、生活小商品店等;街区拥有星级酒店、连锁酒店、精品民宿、宾馆、青年旅舍等多类住宿场所,其中匠心打造的精美民宿更是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喜爱,让游客在市井里闹中取静,感受岁月的痕迹、自然的纹理。街区文旅活动丰富多彩,每年举办登隆街灯会、国庆节综合文旅演出。文创集市等活动,展示非遗传统文化及技艺、体验传统民俗氛围。
目前,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引入年轻人创业群体,业态不断发展,青年创业品牌不断扩大,逐渐呈现青年、艺术、潮玩,网红之势力。
来源:芙蓉文旅体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