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岳阳答好焕新问卷

新浪湖南
关注◇从巴陵古城到文旅新城,岳阳以守旧与创新的双线叙事,探索出一条既能守护历史文脉、又能激活现代活力的城市更新路径
◇岳阳的实践揭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超越物理空间改造的初级阶段,转向以文化叙事为灵魂、数字科技为引擎、生态价值为底色的系统性革新
江湖交汇处,楼影越千年。
岳阳,这座承载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文化名城,正以承办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下称旅发大会)为契机,书写关于城市焕新的时代答卷。
从巴陵古城到文旅新城,岳阳以守旧与创新的双线叙事,探索出一条既能守护历史文脉、又能激活现代活力的城市更新路径。这一“焕新”,不仅是对城市容颜的雕琢,更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度求索。
守护古城历史根脉
城市更新,是对集体记忆的敬畏。岳阳的焕新始于对历史肌理的精心呵护,通过修旧如旧与活化利用的双重策略,让老街区、老厂区、老建筑从沉睡的遗产变为流动的文化。
位于岳阳楼区七里山社区的洞庭氮肥厂,曾是这座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见证者。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厂区,至今记录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成就:高耸的储罐曾吞吐万吨化肥,交错的管道网络记录着产业工人的汗水。
几年前,当最后一台设备停止轰鸣,这片工业旧址在生态修复中开启新生。设计师们完整保留加油槽、储罐和吊架等工业遗存,将斑驳的钢铁骨架与涂鸦艺术相融合——锈迹成为画布,管道化作雕塑。改造后的厂区,成为兼具工业美学与生态意境的公共空间。
退休工人杨岳娥常在此驻足:“这些‘钢铁巨人’就像老朋友,看着它们披上新装,既熟悉又新鲜。”
这种“老记忆+新体验”的改造哲学,在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更深刻的诠释。
作为本届旅发大会的重点观摩项目,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秉持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理念,邀请顶尖设计团队,结合街区靠湖的自然优势和丰富的古迹资源,在充分保留各个年代房屋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街区氛围。
涅槃重生的洞庭南路,已然成为激活城市夜经济的文化磁场。每年夏天洞庭渔火季湖畔音乐节盛大开启,民谣声浪与江涛共鸣,国潮电音在钢铁骨架间投射出炫目光影。
如今,这片焕新的历史街区与岳阳楼景区、汴河街等文化地标有机串联,形成人文、创意与自然交融的城市旅游长廊。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岳阳楼旅游区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次,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
年轻的创业者陈芳敏锐捕捉到这种新旧交融的机遇,在洞庭南路连开两家特色茶酒吧。“我们经营的不只是空间,更是城市记忆的延续。”
从工业遗址到文创园区,从老宅深巷到时尚街区,岳阳正在构建“老记忆+新体验”的独特模式。这种创新不是对过往的简单复刻,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构历史基因,让千年文脉在保护与创新中持续生长。
生态与经济的共生
江湖,是岳阳的基因,也是焕新的底气。
在这座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发展实践。通过将生态修复成果具象化为沉浸式文旅场景,岳阳不仅打通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通道,更构建起人与自然深度对话的共生范式。
长江岸边的华龙码头见证着这场绿色变革。
数年前,这里砂石堆积、污水横流,机器的轰鸣驱散了江豚与麋鹿的踪迹。作为拥有湖南全部163公里长江岸线和洞庭湖50%水域的生态要地,岳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长江岸线整治。
随着环境治理深入,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重现水清岸绿的生态本底,蜕变为“微笑绿洲”生态营地——这个全国首个江豚IP湿地科普体验项目,巧妙融合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打造出江豚科普观测通道、“笑笑豚”主题文创公园等特色空间。游客不仅能通过AR技术与巨型江豚公仔互动,在亲子游戏中了解生态知识,还能在绿茵草地上露营野餐,体验湖湘美食与文创产品。今年五一假期,整个江豚湾景区接待量达14万人次。
优渥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吸引“国宝”前来“安家”。2023年12月,岳阳中华大熊猫苑正式开园,10只可爱的大熊猫入住。10只大熊猫性格各异、萌态十足,迅速成为全省乃至华中地区“团宠”。
除了看,还能“玩”。中华大熊猫苑作为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重点项目,运用智能技术为精彩活动提供支撑,开发出湖南首个AI文旅互动玩偶熊猫“龙宝”,为游客带来崭新体验。
如今,岳阳的生态价值转化,正在突破传统景区边界,形成“核心IP+多元场景”的全域生态文旅矩阵。以岳阳楼-洞庭湖为核心,串联起“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鸟的欢歌”“熊猫的萌态”四大生态名片。
“国际观鸟节”“芦苇艺术节”“最美长江岸线马拉松”等特色活动火爆出圈,“洞庭湖小镇”“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游人如织……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纽带、科技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正成为岳阳这座城市持续焕新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物理焕新到价值重构
透视近年岳阳文旅产业发展脉络,在物理焕新这条明线之外,还存在一条价值重构的暗线,深刻影响着这座文旅新城的发展走向。
坐拥岳阳楼这个“千年IP”,岳阳在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岳阳楼为核心的单点开发、自然景区的简单包装等初级旅游开发模式,曾让其陷入单一的门票经济路径依赖,岳阳在过去一段时间不断被后起之秀赶超。
面对周边城市文旅产业快速崛起,岳阳开始重新构建文旅发展新逻辑。
破局之策始于对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以《岳阳楼记》背诵免票活动为突破口,将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动态的参与式体验。这项始于2021年的创新举措,已累计吸引数十万游客参与,在琅琅书声中,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
转变背后,是岳阳这座城市对文旅产业本质的深刻理解——游客需要的不仅是焕然一新的环境,更是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体验。
文创开发更让静态IP“活”起来——以岳阳楼为核心元素的“巴陵胜状”系列产品,涵盖无线充、夜灯等生活场景,将文化符号嵌入日常消费,实现“可带走的记忆”。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产业定位层面。在岳阳,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角。
岳阳高位谋划推动,将文体旅游产业纳入全市“1+3+X”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三大优势产业”推进,文旅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吸引八方游客来到洞庭湖畔,观“巴陵胜状”,感受“诗和远方”。这种“文旅+”的融合模式,使城市更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价值共振。
岳阳的实践揭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超越物理空间改造的初级阶段,转向以文化叙事为灵魂、数字科技为引擎、生态价值为底色的系统性革新。这种从物理焕新到价值重构的跃迁,不仅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更构建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瞭望》2025年第20期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