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旅游频道

这个网红打卡地,藏着“三交”密码

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五一”假期,张家界七十二奇楼,流光溢彩。

面对热情似火的八方游客,维吾尔族烤馕的麦香与土家族腊味的醇厚在升腾,新疆青年塔依尔正将秘制面剂送入馕坑,对面回族餐馆已亮起灯火——这幅“跨时区”劳作图景,恰是七十二奇楼民族融合的微观写照。

这个假期,这座以109.9米吉尼斯世界最高吊脚楼为地标的文旅综合体单日游客量突破1.4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作为全国首批“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它以“建筑共生、生态融合、文化共鸣”的立体实践,将“民族团结”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旅体验。从榫卯结构中的民族密码到舌尖上的交融创新,这座文旅综合体正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样本,书写着新时代的民族交融传奇。

匠心筑造:榫卯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城鼓迎宾,绣楼看戏,民族美食街大快朵颐,毕兹卡篝火广场全民狂欢……当记者走进这里时,世界各地的客人们为奇楼宏伟的建筑啧啧称奇,驻足欣赏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魅力。从凝固艺术符号的建筑到流淌乡愁的地域美食再到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演艺,七十二奇楼处处彰显着文旅融合促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身影与足迹。

矗立于张家界武陵山大道旁的七十二奇楼,用22万块青瓦构建出层叠飞檐,将土家族“九弓十八寨”传说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图腾。其核心建筑状元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12根无钉榫卯主梁精密咬合,取56的倍数而建,恰如56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象。非遗老茶馆内,匠人以“一钻一凿三年功”复刻《土司迎亲图》,雕花窗棂间流转着湘西古建智慧。

这座耗资10亿元打造的“悬浮山寨”,不仅是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更是民族精神的立体书写。2022年,时任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在视察时对项目的创意及模式赞不绝口,并对七十二奇楼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砖一瓦融入匠心,奇楼奇景见证团结。七十二奇楼将“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营造哲学融入了每块砖瓦,把文旅融合促民族大团结的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

而这些年的探索实践,都与创始人姜君及其团队的初心使命紧密相连。七十二奇楼设计之初,姜君团队就深入全国各地的村寨采集建筑符号,邀请各民族匠人入驻,将“石榴籽”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

“我们希望将各民族的建筑符号与现代工程完美融合,让建筑本身成为民族交融的图腾。”姜君说,以土家族“九宫十八寨”传说为灵感,建筑团队在施工中融入传统技艺,精心雕琢才打造出这座文化地标。

在这个“五一”假期,当109.9米高的主楼点亮武陵山夜空,56场精彩纷呈的演艺盛宴中,《土家花灯》的银饰与《奇楼掌灯》的火光相映生辉,建筑本身化作民族团结的沉浸式教科书。

  “天门”连心: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永定区大庸桥中心学校,朗朗读书声回荡在校园内,诉说着政策的温度。

“当时三个孩子面临无房无户的读书难题,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解了困。”塔依尔说到三个孩子读书的问题,连声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的孩子在张家界读书的问题就很难这么快得到解决。”

从张家界市教育部门获悉,每年张家界市和区县都会制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对外来少数民族且符合条件的适龄青少年按照市民化、均等化要求进行统筹。

2022年,塔依尔的三个孩子在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得以安排入学,使得塔依尔一家的工作、生活、学习全面融入了张家界的大家庭。三个小朋友如今已成为大庸桥中心学校的“民族小使者”。在学校里,他们与同学们欢快地学习、玩耍,利用大课间用心学习张家界的摆手舞等民族舞蹈,课余时间还会把维吾尔族的舞蹈要领教给同学们,一来一往中传递着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融之美。

“他们只要学会了新的舞蹈动作就回来告诉我们,偶尔还用张家界的方言跟我们说玩笑话呢!”聊到三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塔依尔夫妇会心一笑。

奇楼创业,送娃读书,塔依尔夫妇和众多张家界市民一样,过着普通且有趣的生活。他们说,现在租赁的住房也是孩子同学的父母帮忙介绍的,自己一家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张家界的生活当中,这里的人们非常热情好客,自己很高兴能借助七十二奇楼景区的平台把新疆烤馕带给世界各地的客人们品尝。

忙碌的间隙,塔依尔指着远处的张家界天门山深情地说:“我的家乡阿图什也有一个‘天门洞’,两个天门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塔依尔的故事,也是在张家界扎根的各族同胞的故事,他们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奔赴美好的新生活。

创新实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示窗口

每当暮色降临,民族美食街便开启跨时空的味觉对话。5月4日晚,来自宁夏固原的回族厨师马江涛正热情地招待一位外国游客品尝用宁夏滩羊制作的美食。

“她会一点简单的中文,我一边制作烧烤就一边跟她聊了起来。”马江涛说,这位美国游客因为免签政策来到了张家界七十二奇楼,欣赏了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建筑后,特意来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

“一座奇楼就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地方,不管是美国、韩国、泰国的客人,还是全国各地的客人,出来旅游就是为了一个新鲜。”马江涛的观点与塔依尔一致,张家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世界各地的客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也为传播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美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全世界在张家界看到了中国的民族大团结,我们也在这里有了扎根立足、团结奋斗的新家园。”

137家商铺汇聚在七十二奇楼,用热情与美食拥抱世界,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文化的交融正透过舌尖跨越国界。

站在入选国家“旅游促三交”试点的新起点,七十二奇楼正谋划更宏大的文化叙事。数字技术重构的“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让游客在360度沉浸式演艺中感受民族团结脉络;筹建中的“中华美食基因库”将解码56个民族的饮食交融密码;“民族团结进步研学线路”则让青少年在实景中理解“四个与共”“五个共同”的深刻内涵。

七十二奇楼景区文旅总策划师姜君的初心始终跃动:“要让每块砖瓦都说话,每道美食都传情。”从维吾尔族烤馕师傅到土家非遗传承人,从清嘉庆年的榫卯智慧到现代数字技术,这座建筑群正将民族交融的故事写入数百万游客的记忆。当千盏明灯次第点亮飞檐,照亮的不仅是武陵山的夜空,更是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璀璨未来。

来源:张家界文旅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