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旅游频道

拾遗怀味·怀化导游说非遗① | 天籁之音响侗乡

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怀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集聚地,创造了浓郁多彩的地域文化。目前,全市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740项,数量名列全省前茅。

在怀化各地景区,活跃着一批导游,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讲好非遗故事,宣传推介非遗文化。即日起,怀化日报推出《拾遗怀味·怀化导游说非遗》专栏,让读者跟随导游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项目】侗族芦笙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欢快的芦笙吹起来,侗族阿哥阿妹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游客的喝彩声不绝于耳。

11月18日,通道导游杨海涛正带着一批游客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景区参观。侗寨里的原生态节目表演,让游客饱尝一场视觉文化大餐。

看到游客们看得如醉如痴,杨海涛给游客出了个题,猜一猜侗族的乐器之王是什么?

“侗族芦笙。”一位游客脱口而出。

“你猜对了。”置身于吹芦笙的欢快场景,杨海涛兴致勃勃地给游客谈起芦笙的由来。

据考证,芦笙起源于中原地区的笙类乐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这是孔子编订的《诗经》中,对笙类乐器的明确记载。随着中原文明的传入,通道侗族人民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竹类资源,经过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努力,制作出了精美绝伦、音域宽广的芦笙乐器。

杨海涛拿来一把芦笙介绍,一支标准的笙芦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只有对芦笙演奏造诣高深的匠人,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稍有偏差就会使音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支极品芦笙,与世界闻名的意大利小提琴一样,都是名家呕心沥血的纯手工制作。

说到这里,杨海涛指着正在跳芦笙舞的阿哥阿妹说,提起芦笙就不得不提芦笙舞了,芦笙舞是流传于侗乡的一种以芦笙为伴奏乐器并围绕着芦笙而跳的民间舞蹈。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吹自舞、边吹边舞,主要模仿人们的各种劳动动作或动物动作,难度较高,有鱼跃、采花、斗鸟、赶虎、猫旋柱等舞姿,这个表演不经过训练是很难完成。第二种就是自吹自舞,这个就简单多了。芦笙舞不仅展现了侗家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更成为我们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侗族人在重要的节日和祭祀中都会吹响芦笙跳起芦笙舞,每年还会举行盛大的芦笙节。”杨海涛自豪地告诉游客,2008年6月,侗族芦笙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通道侗族自治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芦笙艺术之乡”。

“芦笙的演变历史与侗族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侗族芦笙的渊源主要是凝聚力,凝聚人心。”在离开表演现场时,杨海涛请游客帮通道打个“广告”,告诉他们的朋友们来侗乡旅游,聆听来自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一定会不虚此行,流连忘返。(作者:杨博媛)

来源:怀化日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