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艺节剧评 |尹德胜: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的诗意审美追求
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的诗意审美追求
文/尹德胜
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是关于长江上船工们的往事,是关于一座码头的兴衰荣辱,是关于一个家庭近百年来四代人的沧桑经历,是关于人的命运史诗,是关于当下环境的保护和诗意栖居的追寻,既细微又宏大。该剧故事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众多,舞台呈现难度非常大。创作者发挥了传统巴陵戏写意虚拟的特点,融入了现代意识,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的叙事流畅自然地呈现在舞台上,情感浓烈诗意,时空自由诗意,人的命运表达诗意,地域文化呈现诗意。可见,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有着自己的审美追求和诗意表达。
一、现代戏曲的现代审美
巴陵戏是古老的剧种,也面临着其他传统戏曲剧种排演现代戏的一样问题:如何用传统戏曲程式表现当下生活,如何关照现代欣赏趣味的观众,如何更具现代审美?
何为现代戏曲?又何为现代审美?《上海艺术评论》曾刊载孙红侠老师一文《现代意识和戏剧精神》①,梳理了这个问题:现代戏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理解为“用戏曲的形式表现现代的生活”(马彦祥);或者理解为古典艺术的“现代存在价值”(蒋锡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戏曲最初的发源是有关于戏曲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段的,以时间来界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讨论,其实这不仅是个时间问题,还是关于现代意识的戏剧精神,或者说关于现代戏剧审美的。
现代戏曲和现代审美是特别大的论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仍然受到戏剧创作者和研究学者的持续关注,产生了很多观点以及戏曲的现代性、现代意识等等种种解读。但是笔者认为现代与传统不是割裂的,不是矛盾的,现代对于传统不是完全的叛逆和否定,其实是继承和发展;同时,现代又不是一个戏曲内容的时间限定,传统戏曲和历史题材中也有现代审美问题。那么,一部优秀的现代戏曲作品应该是继承传统戏曲的形式进一步融合发展创新呈现,“书写心灵秘密、关注时代精神,甚至反映时代焦虑的作品。”
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是一部具有现代审美的现代戏曲,运用了巴陵戏的传统形式,又进行了现代开掘,关注令人焦虑环保问题以及时间长河里人的坎坷命运和不屈的抗争,在时空上寻找诗意的自由表达,是一部长江岸边码头港口人的心灵史,充满着诗意。
二、巴陵戏和地域特色的诗意开掘
唐代孟浩然曾有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出了长江边洞庭湖畔岳阳城的万千气象。岳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东周始文化艺术活动就非常繁荣。巴陵戏是湖南省岳阳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至元末,南戏与杂剧先后在此流传。逐步形成巴陵戏,其渊源可溯至上古时期,具有成熟形态的巴陵戏则要从明代算起,已有400年的发展历史。②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内容上是写城陵矶码头的变迁,一家人从上世纪到新时代的命运变化,巴陵戏的戏剧形式特点和岳阳地域人文风情的特点都在这部戏中得到了诗意的开掘。
其中,巴陵戏的音乐与长江边民歌小调的运用,具有生活烟火气,戏曲和地域民俗的融合,非常有诗意。其中《鱼灯曲》:“鱼灯儿点亮了,江水儿醒来了,鱼灯儿熄灭了,江水啊睡着了。鱼灯灯飘来了,我的心怦怦跳。鱼灯灯飘走了,我的心静悄悄……”音乐优美动人,贯穿全剧,切合主题,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另外全剧还有多处以江水、鱼儿、船、码头为意象的唱段。如这段铁头和阿莲的对唱:“待到晚来月儿明,一江碧水波光凛,静听那渔歌互答问,晃晃悠悠,悠悠晃晃……晃晃悠悠数星星……”渔歌互答,地域特色,戏曲唱腔,爱情余韵,诗意美好。
《共饮一江水》以岳阳市城陵矶码头为切入点,写了抗战时候运输物资、解放后抗洪抢险、改革开放后的萧条、新时代之下的发展壮大和环保问题,有地域特色,以长江滚滚流淌的时光流逝为契机,写出了时代变迁的历史感。这么庞大的内容,更是融合了巴陵戏写意虚拟的特点,舞台调度写意自由,表演灵活诗意,展现了现代审美意蕴。
三、关注现代社会人类命运诗意的栖居
《共饮一江水》写了一个码头的百年历史,更是写了一家四代人的命运旅程。抗日战争时期,大志为了运输物资牺牲,留下了怀孕的妻子秋兰,铁头和阿莲的美好爱情也因为鬼子的炮弹而灰飞烟灭,一段婚姻的坎坷、一段爱情悲剧,是小人物悲壮的抗战史诗。人的命运是坎坷的,但是抗争精神是不屈的,铁头和秋兰走到一起,继续在江上闯荡,顽强地活下去。解放后建设时期,抗洪抢险时铁头儿媳妇的难产离世,也让这个家庭产生了矛盾,铁头和儿子小志就此水火不容;改革开放时期,小志离家出走打工。经济发展大潮冲击下,长江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种种问题丛生;进入新时代,铁头家的新一代年轻人看到了问题,敢于面对环保问题以及城陵矶的现代化发展问题,不屈不挠地去守护、建设,可谓是波澜壮阔。
剧尾处,坐在轮椅上的老年铁头沧桑阅尽看到世事无常,年轻的大志、阿莲等都出现和他并肩,再次起航,令人泪目。这种处理动人且巧妙地传递出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坚韧不拔守护家园,守护好一江碧水。几辈人锲而不舍的寻找的是什么,是家,是诗意的栖居。秋兰的一段唱,音乐和表演配合,光影之中美好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桂花鱼翘嘴刁,细皮嫩肉美佳肴,小银鱼大秋刀,晶莹剔透赛玉雕,靠长江 吃长江,一方水土养活一家老少。”还有一段和声伴唱:“生于长江,归于长江,它是羁绊,它是天堂,爱也悠悠,恨也悠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祖祖辈辈抗争拼搏去寻找的就是这江边诗意的栖居:是可以饮一瓢长江水,唱一首渔歌,和爱人相伴,育儿养老,放下所有的焦虑和不安,快乐生活,一江碧水情深似海。
四、时空自由的诗意表达
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叙事宏大,人物众多,事件众多,呈现在舞台上是有难度的。创作者并不固守窠臼,而是打破常规,十分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戏曲写意的特点,在舞台上寻求时空的自由流转,形成一种诗意的表达。
传统戏曲往往是在单一线叙事上的起承转合,或者是在多线叙事之下各分组人物的一致性,都有着贯穿始终的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所谓:“虎头、猪肚、豹尾”便是一种传统戏曲情节设计的妙招。传统戏曲的特性又限制,但写意又给了表达空间。话剧导演王晓鹰曾说“所谓的诗化意象的舞美创作,远远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很多人觉得创造一个有诗情画意的舞台形象,就是诗化意象。一个好听好看的舞台形象应该与内容相关,包括诗性的情感思想、诗性的人物意义,再加上诗性的舞台表达。《荒原与人》是我早期有意识地大规模尝试舞台假定性处理,其中吸收了中国戏曲的时空概念。”③现代巴陵戏《共饮一江水》是在传统和现代融合上寻求更加自由的时空诗意表达。
时空自由是需要有逻辑的,生活逻辑也好,戏剧逻辑也罢,决不能任意妄为。戏中用这个家庭第一代老铁头的回忆来串起时间长河里所有故事和人物。他是第一亲历者,他的视角更加趋近于客观视角,同时也更加主观,更加情绪化,能戏曲的叙事和抒情两个有点发挥到极致。从抗战到解放,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一家四代人的命运通过这位老水手展现出来了。城陵矶的发展历程也间接地书写出来了,呈现在舞台上。这样的时空自由,有了内在逻辑,情感逻辑,戏剧性也由此而来。但剧中老铁头与剧中各个时空的交流在写实和写意之间有犹豫,这仍需要进一步确定,把诗化自由做足。
时空自由是人物和故事综合而来的叙事结构,并非是简单的为了自由而自由,时空自由的运用就是一种表达,诗意的表达。犹如标题,“共饮一江水”其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当下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母亲河长江的哺育,她是我们的民族的生命之水,她需要保护,她和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是一体的;其二,从时间的纵向上看,百年来甚至更长时间以来,我们中国人都饮用的长江水,无论身处历史的何处,都生活在长江的关怀之下。由此而来,时空自由形成了一种诗意,这种诗意有哲学韵味。传统戏曲是写意的、虚拟的,是自由的,舞台时空不是古板一块。这部戏正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之上,让时空更加自由,这是一种与主题、与人物、与故事的诗意融合。
五、结语
巴陵戏《共饮一江水》充满诗意,展现了城陵矶百年变迁过程中,一家四代为代表的岳阳儿女和长江共生共存共发展,守护好一江碧水,不屈不挠地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该剧编剧曹雨是年轻的岳阳本土编剧,有更具现代审美的影视编剧经历,更具创新意识;导演赵伟明教授执导过几十部戏曲作品,熟悉传统戏曲的魅力。他们将传统巴陵戏融入现代意识,使得叙事、表演、音乐等等在舞台之上有了诗意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①《现代意识和戏剧精神》,孙红侠,《上海艺术评论》2017年第4期,P.41-44页
②《巴陵戏》,百度百科,网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B4%E9%99%B5%E6%88%8F/8345720?fr=ge_ala
③《王晓鹰:舞台上的诗化意象》,王晓鹰,中国舞美美术学会公众号,2023年2月10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湖南省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