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特展在长沙博物馆新馆开幕

新浪湖南
关注2023年12月28日,恰逢新馆开放八周年,长沙博物馆馆庆系列活动暨“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特展开幕式在馆内一楼大厅举行。

湖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二级巡视员汤立、宣联处四级调研员王君一,湖南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副处长刘则,湖南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高成林,长沙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党组书记成钢,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副书记曹凛,开福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廖紫君,长沙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宣联部部长彭众评,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吴文峰,长沙博物馆馆长周慧雯,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呼伦贝尔博物院院长包海明及省市文博文化单位同仁出席活动。
180件/套拓跋鲜卑民族文物 再现北魏峥嵘岁月

作为长沙博物馆新馆开放八周年献礼之作,“融合之路”特展以拓跋鲜卑的民族发展史为主题,通过拓跋鲜卑民族相关的180件/套文物,来描绘拓跋鲜卑不同阶段的文明与文化特征,呈现其社会演进和发展的时代风貌,表现拓跋鲜卑民族的历史功绩,加深对华夏文明向心力及多元一体文明的认知。
在开幕式致辞中,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说,鲜卑族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兴安岭、盛乐、平城、洛阳是拓跋鲜卑文化遗产最为集中、丰富的地区,分别代表了鲜卑拓跋部起源、发展、壮大、入主中原历史进程的重要节点阶段。展览正是基于洛阳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呼伦贝尔博物院四家单位所藏拓跋鲜卑藏品基础之上,经过长达两年多时间的考察、论证、策划,形成的以拓跋鲜卑民族融合为主题的展览。
拓跋鲜卑初起时是一支游弋于大兴安岭森林中的猎牧部落,为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走出嘎仙洞,南迁至呼伦湖,又迁居盛乐,逐步建立北魏,后迁都平城并称帝,进而统一黄河流域,迁都洛阳后全面推进汉化改革。他们在多次迁徙中与多民族不断融合交流,通过自我革新将游牧文化注入华夏文明之躯,为唐朝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北魏,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里存续了约150年,是被纳入正史序列、第一个统一北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
此展览分为“拓跋肇始”“平城时代”“洛邑重辉”三个单元,从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权和都城建设、生活方式转变、中西交流及宗教文化等方面,再现拓跋鲜卑的民族融合之路和北魏的峥嵘岁月。第一单元讲述拓跋鲜卑民族的起源,从大兴安岭北部多次南迁,经数代人的经营,拓跋鲜卑在盛乐建立北魏政权,并展现了拓跋鲜卑这一北方游牧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化;第二单元聚焦于平城作为北魏国都时期的社会转型,统治者效仿中原制度逐步建立起国家机制,同时东征西讨、开疆拓土,迁徙大量人口充实京畿地区,加速汉化进程,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农耕和定居,稳定的社会发展也使得丝绸之路重新繁荣,平城呈现“胡风国俗,杂相糅乱”的景象;第三单元再现北魏迁都后的洛阳,孝文帝营建北魏洛阳城,社会包容开放,汉化运动深入,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进一步加深,洛阳成为北魏时期民族、艺术、宗教文化融合的中心。

呼伦贝尔的嘎仙洞遗址出土的石镞、骨锥等,见证了拓跋鲜卑早期的生活遗迹;内蒙古博物院藏的鹿角金步摇冠精美华丽,鹿头面部镶嵌有珠饰,鹿角支叉上所挂的桃形金叶均可摇动,同时也象征着草原民族对于鹿的崇拜;一件件釉陶马、釉陶甲骑具装俑、釉陶骑马鸡冠帽俑,展示了拓跋鲜卑强大的骑兵力量;从大同出土的彩绘陶女舞俑到洛阳出土的彩绘陶伎乐俑,体现着北魏在汉化改革前后的服饰变化、音乐舞蹈和社会生活等;具有希腊罗马雕塑艺术风格的花卉人物文金盘,玻璃小钵那迷人的“北魏蓝”,无一不彰显着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长沙博物馆执行策展人孙田介绍,拓跋鲜卑还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年代都是在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都是北魏人,《洛阳伽蓝记》里是借佛寺来写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间的历史,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诗》的故事背景也被很多专家推测为北魏,他们所遗留下的这些文化艺术至今仍为世人瞩目。

据呼伦贝尔博物院院长包海明介绍,展览自2018年6月开启了巡展之路,首站在大同市博物馆对外展出。2021年开始先后在韩国扶余与汉城、敦煌、武威、呼和浩特、东莞进行了巡展。这是国内跨省区联合,以拓跋鲜卑民族发展史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展,展览以“融合”为主题,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力求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增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融合之路”特展免费开放时间为2023年12月28日至2024年4月7日(逢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观众可通过参与专家讲座、自助导览、抽签对诗活动等深入了解展览。观众需提前在“长沙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入馆和活动预约,凭身份证或预约码等有效证件入馆参观。

长沙博物馆举办新馆开放八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馆庆活动上,湖南省侨联为“湖南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长沙博物馆授牌,充分肯定了长沙博物馆在展示优秀湖湘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发挥的窗口作用。

现场还发布《湖湘文化征集成果》视频,见证了左宗棠书信回归故土、入藏长沙博物馆的过程。长沙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历史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藏品体系建设与完善,从2005年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印证长沙历史文化的各类文物和实物资料,现已完成上万件文物及资料入藏。
新馆开放八年来,长沙博物馆脚踏实地,走过了正式开放、耕耘收获、创新发展的精彩历程。从2015年到2023年,长沙博物馆八年共举办了展览80余个,教育活动4000余场,接待海内外观众超900万人次,自媒体粉丝超154万,在全国各级媒体发表原创报道300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和国家一级博物馆。长沙博物馆坚持“与城市共发展,与民众共成长”的办馆理念,致力于培育城市的文化气质,提升民众的历史素养和美育视野,讲好文物故事,讲好长沙城、长沙人故事,长博已成为长沙文化名片和城市风向标。
长沙博物馆馆长周慧雯表示,新时代,长沙博物馆将始终以时代发展与人民需要为导向,守护城市记忆,耕耘文明沃土,传承历史文脉,持续增强博物馆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积极助推长沙高质量发展。
“融合之路”特展重点展品介绍:
1.石镞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出土
呼伦贝尔博物院藏
石镞主要有两种形制,凹底双翼式和柳叶形。凹底双翼式体扇平,边缘交互压制修整,呈小齿状,尖端锋利,两尾翼尖利,双翼式石镞,是嘎仙洞具有典型特征的遗物。柳叶形,尖端锋利,边缘略平整。嘎仙洞出土的石镞制作都已趋于定型化,这表明狩猎经济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见证了拓跋鲜卑早期的生活。
2.鹿角金步摇冠

魏晋(220—420)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窖藏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此件金步摇的鹿头面和角是以范浇铸而成。鹿面额较宽,颊内收,嘴角向外撇,吻部平整。两鹿角中间有一鹿角形支叉,先由一个主根生出两个支根,再向上分为四个小支叉,每小支叉梢均有一金环,每个枝梢挂桃形金叶一片,每片金叶均可摇动。
- 翼马纹鎏金铜带扣

东汉(25—220)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鲜卑墓群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鎏金铜质,应为鲜卑革带的带头,马蹄形,头部开孔,以节约带尾。带头上浮雕马纹,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作奔驰状。鲜卑墓常见此类带扣,且多成对使用。
4.“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


西晋(265—316)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小坝子滩窖藏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印扁方形,银铸,驼钮。印面阴刻“晋鲜卑率善中郎将”八字,印文为篆体。“率善”号主要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中原王朝授予周边氐、羌、匈奴等久居或者入居内郡、规模较小的民族部落首领的印章上,内涵以守法安民为主。魏晋时期,“率善”号成为中原王朝所封王侯爵位以下大批中下级职官的统一标识,是这一时期各民族深入交流融合的体现。
5.卷云纹“平城”瓦当


西汉(前202—8)
2007年山西省大同市操场城北魏太官仓储遗址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边轮窄而凸起,当面低凹,当心饰一周凸弦文,内部模印隶书“平城”二字,外饰一周凸弦纹和四组云头纹。瓦当制作规整,字体秀丽,是珍贵的汉平城建筑遗构。
6.釉陶甲骑具装俑

北魏(386—534)
1965年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甲骑具装俑即武士与战马均着铠甲的重骑兵。人马通体施黄褐色釉,上绘白色条纹。骑兵头戴兜鍪,身披铠甲,左手握缰,右手执物,昂首挺胸,目视前方,英俊威武。战马头戴面帘,全身披铠,铠甲装饰纹与武士一致,威风凛然。
7.出行俑阵

北魏(386-534)
2013年山西省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整组俑阵为泥质灰陶,队伍以车马出行为主体,反映贵族出行的浩大场面。整个队伍排列整齐,威严庄重,生动再现了北魏贵族出行盛况,是反映北魏礼制文化的实物例证。
8.彩绘陶牛车

北魏(386-534)
2000年山西省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模制。牛曲颈伫立,头戴红色笼套,瞪目闭嘴,双角弯曲。鳖甲车车盖呈椭圆形,顶部隆起似鳖甲,车厢两侧各开窗两个。顶部和底板素面,其余的厢体外表均用黑色粗线条饰长方形图案。车厢后方开门两扇,里侧遍涂红色。车轮遍施黑色。
9.彩绘侍俑

北魏(386-534)
2000年山西省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泥质彩陶,左起一、三为男侍俑,分别着红边白襦和白边红襦,头戴黑色垂裙帽,帽顶聚圆,帽裙及肩。身穿左祍交领窄袖长褥,腰间束带,下着窄腿裤。左起二、四为女侍俑,分别着红边白襦和白边红襦,头戴黑色垂裙帽,帽上有“十”字形阴刻图案,帽裙垂至肩部,帽与帽裙间扎带系结于帽后部。身着左祍交领窄袖长褥,下着素色曳地长裙。
10.彩绘陶伎乐俑

北魏(386—534)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马窑村杨机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乐俑一组共八人,皆跽坐,头戴小冠,面相清秀,神态生动,身着交领广袖衫,长裙曳地,腰带高束,中挽一带结,两飘带自然下垂。黑发朱唇。依形态动作不同,可分为击鼓俑、吹奏俑、弹琵琶俑和奏乐俑。所持乐器除琵琶和鼓保存完好之外,其余均已不存。成组伎乐俑是北朝墓葬中常见的题材,整组器物造型生动,对研究当时的服饰、乐器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11.寇猛墓志

北魏(386—534)
1956年河南省洛阳市西车站北魏墓葬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寇猛墓志》全称《魏故步兵校尉千牛备身武卫将军燕州大中正平北将军燕州刺史寇君墓志铭》,寇猛入正史《魏书·恩倖传》,逝于北魏正始三年(507)。寇猛在北魏历史上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魏书》对其记载极其简单。随着寇猛墓志的出土,关于寇猛的身世才逐渐清晰起来。寇猛的家世反映出原本显著的一个代北姓氏,随着南迁、改姓等社会变革,其地位不断下降,直至被遗忘的历程。
12.永宁寺塔(模型)

大同市博物馆藏
永宁寺位于北魏洛阳城内城南郊,今白马寺东南约2公里处,始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院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301米,东西约212米,四周有夯筑围墙。
永宁寺中心建筑为九层木塔,高“四十九丈”,即136.71米。考古发掘表明,塔基高出地面8米,平面呈方形,分为二层,边长38.2米,高2.2米,内为夯土,四壁以青石镶包。木塔毁于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雷电引起的一场大火,其塔基是目前我国经全面发掘的唯一一座北魏佛寺遗址。
来源:长沙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