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旅游频道

常德市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木榨油技艺

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传统木榨制油法是一种古老的制油方法,流传范围广,技艺传承历史久远。2016年2月,被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木榨制油法是一种古老的制油方法,流传范围广,技艺传承历史久远。2016年2月,被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木榨油的主要工具有木榨、石碾、炒锅、蒸灶、撬杆、搓瓢、榨箍等。木榨分卧式、立式两种,其榨油工序大致可分为净料、炕籽、碎碾、蒸粉、做饼、装榨、打榨、过滤、入篓密封等九个步骤。每道工序要求技艺精熟,炕籽火候的把握,碎碾细匀的掌控,蒸粉生熟的拿捏,做饼装榨巧运借力,甚至作为做饼围草的蒸煮铺垫,一招一式,一环一节,均体现出源于传统师承与经验自觉的一整套娴熟技艺。

早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关于压榨取油的记载,唐代记有木榨油作为朝廷贡品的史料,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均有榨油技艺方面的记载,作为传统工艺,木榨油制作技艺从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侧面,见证历史,对于了解、研究人类生产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榨油工具的制作到榨油技艺的掌握操作,木榨油技艺的整个工艺过程充分体现纯天然原生态的特点,尤其一整套的榨油技艺,源于经验积累与实践创造,程序圆熟,操作精湛,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木榨油——这种以纯正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的油料,色泽清亮,古木留香,经科学检测,它低芥酸、低硫苷,原生态的手工制作,最大限度保留油料中多种氨基酸的营养成份,在国人以生态绿色为崇尚的今天,传统木榨油技艺且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木榨油工艺生产过程复杂,投入成本高,而且,出油率比机械榨油低,因此,在工业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昔日红火的木榨油作坊逐渐消失,随着老一辈“油匠”相继辞世,如今,木榨油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

石门县委、县政府、县文旅广体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了不让传统木榨油技艺消失断代,特将其纳入“非遗”保护项目,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先后建起以传统木榨油工艺加工生产的两家木榨油公司,随着非遗保护与市场开拓,今天,千年传统工艺,正在石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传承光大。

传统木榨油技艺县级传承人简介

王盛闯,男,汉族,1955年9月出生,石门县壶瓶山镇人,1973年至1979年在石门县所街乡黄福峪村务农,每年大约有4个月时间在木榨坊里跟随祖父、叔叔等从事木榨茶油工作,熟练掌握木榨油技艺。2013年创办湖南千年木榨坊茶油有限公司,2014年创办石门县澧南油茶专业合作社。 制作生产的木榨茶油2014年获石门县首届旅游特色产品金奖;2015年央视七套《乡土栏目》现场采访、拍摄并报道;2015年代表湖南省在江西南昌参加全国第八届绿色食品博览会;2017年、2018年连续参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博览会。 现在雁池乡长湾村和所街乡天平村建有油茶基地2000亩,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共有农户310家。成立石门澧南油茶专业合作社长湾分社,全村80个贫困户中有62家参与其中并得到扶持,实现稳定脱贫,为非遗传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中做出突出贡献。

传统木榨油技艺县级传承人简介

覃正新(左),男,1949年5月出生于石门县雁池乡五通庙村,土家族,1966年师从刘正明学传统木榨油技艺;1966至1986年从事榨坊木榨油工作;2013至今到湖南千年木榨坊茶油公司从事木榨油工作,作为师傅指导、培训徒弟。熟练掌握传统木榨油所有程序的精练之处,对碾籽的粗细程度,蒸粉的技巧、包饼、踩饼的熟练程度高,装榨、撞榨对木器的使用技巧十分娴熟,对茶油老、嫩的辨别、处理精准。

石门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 项目名称 批次 公布时间

传统音乐

南路吹打乐

第二批

2010年1月

传统技艺

泰和合宜红茶制作技艺

第二批

2010年1月

民间文学

夹山李自成的传说

第三批

2012年12月

传统舞蹈

土家九子鞭

第三批

2012年12月

传统音乐

薅草锣鼓

第四批

2016年2月

传统技艺

传统木榨油技艺

第四批

2016年2月

传统技艺

望羊麻花制作技艺

第五批

2019年3月

曲艺

三棒鼓

第五批

2019年3月

(来源: 文旅石门 )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