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磁浮设计研究院:五年,绘出轨道设计湘军“破茧之路”

新浪湖南
关注7月,是湖南最为炎热的时节,而在湘西州凤凰县,这个夏天被记住的将不仅是酷热,还有其在中国磁浮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节点性事件——2021年7月11日,凤凰磁浮高铁站1组单渡线道岔完成吊装架设,这标志着全国首个“磁浮+文化+旅游”项目——湖南凤凰磁浮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面进入“倒计时”。
时间拨回2020年4月28日凌晨,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在长沙磁浮快线跑出了160公里的时速,成功完成了最高设计速度的达速测试,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磁浮技术在中速领域的攻关取得重大成功。亦是同年,亦是同一条磁浮线路,又有重大喜讯传来: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T3航站楼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数年后长沙将建成世界上第一条盾构磁浮隧道,这也将是届时世界上最长的磁浮隧道。
近些年,随着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与重大项目落地,湖南磁浮产业的发展像是按下了加速键,在这一步步产业前进的步伐中,我们都能发现同一个核心技术团队——交水建集团旗下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轨道磁浮设计研究院(下称“轨道磁浮院”)。


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是湖南的十五个千亿产业集群之一,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中铁重工等的名字在业内如雷贯耳。有数据显示:湖南轨道交通产业占全国全行业份额的33%,占有率第一;国内排名前5位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湖南占2席。
在整个轨道交通(含磁浮)产业链中,除了领先全国的装备企业外,在创新平台及科研院所方面,湖南省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9年,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落户株洲,相关的10余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湖南省磁浮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湖南轨道交通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正如2015年12月28日,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发表的署名文章《写在长沙磁浮列车开通试运行之时》中所言:“我期待长沙在建设中部交通枢纽中走在前列、期待我省具有先发优势的磁浮技术走向产业化。”
然而,从产业链战略发展角度来看,整个产业链缺乏最为关键核心的环节,那就是串联带动整个产业链规划设计环节。“有车、有技术,怎么落地应用至关重要!”湖南省首批勘察设计大师、湖南交通设计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彭立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即便我们拥有再好的磁浮车辆、再好的控制技术,如果不能找到最适合的地方、建设最适合的轨道线路,也无法让这辆好车顺利跑起来。”
正是在产业“补短板”的背景下,应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指导,2016年7月15日,湖南交通设计院顺势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中低速磁浮建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轨道磁浮院前身),它既是湖南磁浮中心的重要成员单位,也是省属磁浮工程的唯一设计平台。



轨道磁浮设计研究院
横亘在初生的轨道磁浮院面前的难题与众多初创企业一样——那便是如何在市场中打响品牌。不比磁浮产业链中的车辆、线路轨道等领域的关联企业,他们已具备了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强大的市场口碑。轨道磁浮院要做的,是要在竞争对手如云的市场中趟出一条自己的路。


赢得业内认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于轨道磁浮院而言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
“坚守精心设计的初心,日以继夜的埋头苦干,以优质的设计逐步赢得市场的信任。” 回忆起屡屡碰壁的开拓期,轨道磁浮院院长戴旺介绍,不论是内部技术讨论,还是外部方案汇报会,湖南交通设计院的一批国内行业知名专家如张进华、张贵明、胡惠华、刘利群等都会及时跟进、深度参与,随时随地为研究院团队的业务成长倾力指导。
成立一年多,轨道磁浮院便依托湖南交通设计院在60余年的历史技术积累中获得了市政行业(轨道交通工程)专业甲级工程设计资质,是湖南省内唯一拥有该资质的设计单位,意味着拿到了自主承接轨道交通设计项目的最高“通行证”。
相较于传统铁路企业,轨道磁浮院基于强大的技术传承,在城市发展、线网规划、交通集散等方面对国内迅猛发展的城市群建设,更具复杂工程技术的创新优势、更具综合交通问题的处理能力。前期规划对磁浮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轨道磁浮院对轨道交通(含磁浮)规划特别重视,从规划等前期工作入手,开拓轨道市场。2018年,省委指示湖南交通设计院负责长株潭“三干两轨”前期研究工作,其中轨道交通部分由轨道磁浮院具体负责。
轨道磁浮院以2017年10月湖南省磁浮轨道交通专题会议精神为基础,遵循“线路最短、投资最省、拆迁最少、效益最优”理念,坚持“线路直,拆迁少,站点精,连重点”的原则开展长株潭三市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方案研究,圆满得出了方案初步规划设计成果。
深耕湖南轨道交通市场,轨道磁浮院还陆续完成了《湖南省市域(郊)铁路发展研究》《湖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湖南省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发展规划》《长沙市小运量有轨公共交通建设规划》《长株潭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湖南省铁路专用线规划》等,为轨道磁浮院积累储备了坚实的专业技术能力。
爬过一道道坎,渐渐迎来坦途,轨道磁浮院在蛰伏中蓄势聚能。

如果说每个团队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都要经过某些“蜕变时刻”,那么对于轨道磁浮院来说,与中铁二院联合体中标凤凰磁浮规划至施工图阶段全过程设计(以下称“凤凰磁浮文旅项目”)就是这样的一个“蜕变时刻”。
湖南交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张进华认为,中低速磁悬浮技术在当前最主要的运用场景为城市市区与旅游景点,它不仅是全球首个“磁浮+文化+旅游”项目,也是湖南省磁浮技术在商业运营领域的新探索。

凤凰磁浮项目效果图
“每个站点都是一个景点,凤凰磁浮列车将打造成观景、人文、智能的特色列车,游客可以在车厢内感受到其他轨道交通所不具备的体验和服务,足见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凤凰磁浮文旅项目院总设计师、轨道磁浮院总工程师邱冰介绍,车站建筑设计还获得湖南省2019年首届绿色建筑设计竞赛银奖。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的一项科研专利属世界首创——首次在全球磁浮交通项目中采用U型截面桥梁。这意味着,凤凰磁浮之后的管线设备布置更为方便,也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维护、应急救援等难题。同时,凤凰磁浮文旅项目磁浮轨道穿山越岭,轨道磁浮院全体人员共同攻坚,逐一克服了勘察设计、衔接预留站后工程设备要求等诸多难题。

凤凰古城游览服务中心效果图
每一次创新突破、攻坚克难的背后,是一群人的坚守与奉献。
在凤凰磁浮文旅项目勘察设计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郭昊带领项目团队长期驻扎在现场办公,协调轨道磁浮、市政、桥梁、隧道、建筑、智能交通、岩土、测绘等8个部门100多名设计师,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既定任务。
服从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布局发展的需要,轨道磁浮院周博闻离开了老婆和刚刚出生的孩子,2019年被借调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至今。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在产业战略布局上,轨道磁浮院专业人才、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得到验证与展现。“一些技术也许可以引进,但创新力却必须靠自己培育,省交通设计院轨道磁浮业务要快速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彭立介绍,这几年,轨道磁浮院以“磁石引针”的理念,吸引、培育和发展核心人才队伍,持续加快技术创新。
2020年5月,湖南交通设计院磁浮轨道院与中铁二院联合体成为长沙磁浮接入T3航站楼项目总体总包单位。这一项目的磁浮隧道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磁浮隧道,是首个下穿机场跑道的磁浮隧道,也是世界上首个既有磁浮延伸线项目。长沙机场是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分上下五层,可换乘地铁、磁悬浮、城际快线、高铁4种轨道交通。轨道磁浮院项目负责人张震说:“磁浮站台设计在最底层,深入到了地下37米,设计过程中要协调考虑上面四层的交通线路,勘察设计、多方协调的技术含量和难度显而易见的。”
2020年6月13日,时速160公里的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下线。2021年7月1日长沙磁浮快线提速运营正式启动,成为世界上首条按140km/h投入商业运营的中低速磁浮线路。作为参与单位,湖南省交通设计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轨道磁浮院还承担了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可研设计工作,部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除此之外,受省发改委、市州委托,承接开展了十余项规划项目;与湖南省磁浮集团合作,开展了二十多个磁浮旅游项目前期工作。
正是这一个个项目,让轨道院逐步实现蜕变,厚积薄发。

对于城市轨道市场而言,湖南交通设计院轨道磁浮院算是个“后来者”,但他们却有着后来者居上的勇气,去拼抢这块炙手可热的“蛋糕”。
2020年9月,在长沙轨道集团支持下,湖南交通设计院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联合体成功中标“长沙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云塘站-五里牌站)勘察设计项目土建设计二标段工程”。“中标后,所有团队成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我们寄予厚望的长沙主场,功夫不负有心人!” 提起这件事,轨道磁浮院副总工程师邓娟红依然激动。

长沙市地铁7号线环保局地铁站口效果图
凭借打破常规的勇气,轨道磁浮院以此为契机一鼓作气,践行“走出去”的发展理念,迅速打开了省外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的大门:中标首个省外地铁市场项目——徐州地铁4号线设计项目;与浙江数智交科公司联合体,中标宁波地铁8号线设计项目;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强强联手,突破省界限制,中标济南市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轨道交通及规划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今年6月,轨道磁浮院还中标乌昌磁浮项目全过程设计咨询服务项目,在省外市场实现了该业务零的突破,彰显了企业轨道磁浮交通领域强劲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我们还携湖南的磁悬列车、磁浮技术带动一大批装备生产、工程建设企业走出了湖南、走向了世界。”轨道磁浮院副院长戴珏认为,湖南交通设计院轨道磁浮院大踏步走出去,牵动关联企业协同外拓,将助力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
轨道交通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新型轨道交通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远未止步。湖南交通设计院轨道磁浮院肩负重要使命,正积极探索实施智轨、云巴、有轨电车项目,将推动装备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和优化升级,以承担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全国低运量轨道交通适应性研究课题为契机,全面研究中低运量轨道技术和政策适应性,为湖南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积极布局铁路领域,已经完成了10多条铁路专用线前期设计工作,还有20余项涉铁工程设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湘江新区梅溪湖市府线智轨项目
五年来,湖南交通设计院轨道磁浮院羽翼丰满起来: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一百多人的团队,营业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承接项目从省内拓展至海内外,同时承担了省级公司的科研课题5项,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20余项专利正在申报中,成长为中国轨道磁浮设计领域的“领跑者”。
市场的大门徐徐打开,迎面而来的是更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轨道磁浮人将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肩负起应有的发展使命,闯出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来源丨国资潇湘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