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资讯

株洲一落寞山村曾是醴陵陶瓷发祥地 如今正开始复兴大业

株洲新闻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这里是醴陵沩山镇沩山村,一个远近闻名的重点贫困村,最冷清的一段日子里,这个曾经的醴陵陶瓷发祥地,除了那些冷清千年的古瓷窑,满山的碎瓷片,独轮车印的青石板桥,日渐落败的土坯老宅,村里只剩下了30来个村民。

这次过完春节,在外务工7年的村民李建国,决心不走了,就留在村里。

这里是醴陵沩山镇沩山村,一个远近闻名的重点贫困村,最冷清的一段日子里,这个曾经的醴陵陶瓷发祥地,除了那些冷清千年的古瓷窑,满山的碎瓷片,独轮车印的青石板桥,日渐落败的土坯老宅,村里只剩下了30来个村民。

亭台楼阁今犹在,山水古韵入画来。

当很多古村落消失或者工业开发,再造一个新农村时,这个冷清的村落,却在着手一项“复兴计划”。

尊重历史,修复古建,适度开发,让纯朴成为最动人心弦的一种情怀与生产力——这是沩山村今年定下的新蓝图,也是古村未来复兴的希望所在,更是李建国们归来的原因。

几度浮沉,古村曾是瓷都发祥地

踏入沩山村,山脚下,卧着几间低矮的土房。

淡黄色墙面,上面铺着青色的瓦,从侧门拐进去,闪现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烧瓷窑炉。守窑人说,这是月形湾窑址,始建于清末,是醴陵窑保存最好的窑址。

月形湾窑址里,有采泥矿井、洗泥池、绘画室、薪柴堆坪、窑主办公房、起居室等。在守窑人的叙述中,当年窑址的热闹景象清晰重现:工人用滑轮从对面山上往下运送瓷土,有人在火膛前添柴,有人在堆泥巴,有人在瓷碗上绘画……沩山是一本真实的、形象的醴陵陶瓷历史书。村里,遍地是瓷器。路上、山上、草丛中、田边水沟里,不同年代的瓷器瓷片俯拾皆是。

据介绍,沩山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烧制陶瓷,繁盛时期有窑厂百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曾有“小南京”美誉。历元、明、清、民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绵延千余年。中国釉下五彩瓷发源地、以生产“主席用瓷”“国家宴会瓷”而闻名的当代“红官窑”——“群力瓷厂”,皆诞生于此。

然而,因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限,醴陵的陶瓷产业逐渐转移至醴陵城区,大批窑厂工人走出沩山。

1946年,沩山境内的瓷厂已减至36家,工人千余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沩山醴陵窑完全停止生产,窑厂被废弃,当地的居民也锐减至百余人。

年轻人一批批离开了,村庄也空了,不便的交通,终究隔绝了这里的发展,于是成了如今的重点扶贫对象。

如何脱贫?

仅有少数人家仍居住于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古村失去了生命。

当新一轮城镇建设更加强调对于传统文化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当乡村旅游的热度不断升温,经历多年的酝酿与考察,一个新的理念蓝图勾勒出来:沩山村要变,但不是在外观上变得更现代,而是要变得更古朴、更接近它原来的历史味道。

今年,一场以文物保护利用助推精准扶贫沩山村的“复兴计划”出炉。

这个曾因瓷业而繁荣的千年古瓷村,通过加强遗址保护和文物修复工程建设,优化文物周边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合理适度利用文物资源,积极发展文物旅游和文博创意产品开发,吸引外来游客和关注,发展群众致富项目,带动群众增收。

复原历史味道,到处都是财富

其实,为了实现复苏的目的,这些年沩山村一直在努力。

根据当初的“计划”,醴陵窑若成功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除月形湾古窑厂、窑主住房、窑主家祭庙等重要文物点的日常性维修工作外,醴陵窑核心区的文物征集与古遗址展示、醴陵窑地质展示、古民居展示、熊希龄与醴陵窑陈列馆建设等工作,都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村民增收。

2013年,随着沩山村为核心的醴陵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醴陵窑管理所联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4年开始,每年度都在沩山开展考古工作。

此外,沩山村正在全力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了解,申报材料已通过湖南省住建厅和湖南省文物局审核,获得相关专家一致好评,现上报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审批。

……

值得一提的是,一条路将修通。

不久前,一个《关于建设沩山—经开区连接线的建议》被提上了日程。醴陵市工业园至醴陵窑核心区直达公路的修建,醴陵窑、沩山水库、耿飚故居、官庄水库、醴陵瓷谷旅游将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休闲、宜居、旅游的片区,一个潜力无限的组团。

唤醒沉睡乡土,更多的李建国正在归来

沩山村,就这样被慢慢唤醒了,同时被唤回的,还有村民对于家乡的自信与自豪。

窑祭风俗,每遇烧窑,都要祭祀窑神和火神,以保佑烧瓷顺利;每年的五月十六日,瓷业祖师樊进德诞辰,各厂厂主、窑工皆要到樊公庙祭拜;沩山竹篾编织工艺,编好的竹制品被广泛用于瓷泥和瓷器运输;沩山豆腐,融合了沩山天然泉水的甘甜,白嫩爽口,是窑工们最为喜爱的美味佳肴;民间舞蹈“星子灯”是中国最古老的火龙舞之一 , 源于明永乐年间,舞动时星花缕缕似火龙在空中飞舞,极具醴陵民间特色。

事实上,在醴陵窑核心优势的带动下,加上沩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7.8%,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已有游客慕名而来,带走了沩山豆腐、沩山板栗、沩山黑山羊、沩山土鸡、沩山腊肉等“沩山特产”,在市场中有良好口碑,价格也随之增长,村民获利更多。

随着两型村庄建设的大力推进,沩山村境内数十家乡村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以水泊沩山、望仙桥山庄为代表的星级农家休闲山庄加入了“两型”建设行列,以黑山羊、沩山豆腐、水库鱼等绿色食材为特色的美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消费。

以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工艺、沩山竹篾编织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沩山正在着力打造具有“两型”特色的手工业基地。

“沩山村的迷人之处,在于绿色产业。不符合‘两型’的产业,我们坚决不支持!”每年回来过年的村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项目进展情况。他们相信,这个古村落将要还予世人的,会是一张独具古典气质的绝美容颜,到那时,定会有更多人竞相前来,一睹风采。(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网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