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资讯

常德一村小仅4个孩子 唯一的老师还兼任厨师

原标题:感人!常德227个教学点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一条《四个孩子的村小》的微信,让我们得知在石门县皂市镇的某个村落里,还有这样一所学校。图片上斑驳的墙面、破旧的课桌和简陋的教学器材,与老师、孩子纯真的笑脸形成鲜明对比。农村学校背后的故事吸引着我们去了解。

12月中旬的冬天,干燥阴冷,我们在朋友的带领下,7点半从常德出发,3个小时后在303省道向村道的转弯处,看到“万仞洞”的字样,可以想见此地的美与险。车子驶入进山的村道,道路仅一车宽,一边是大雨便有可能滑坡的山体,一边是看不到底的峡谷。我们开始怀疑:里面还有学校?朋友回答:有几个村落和两个点校。车一直向山上开,很急的弯道,很长的陡坡,我们中有人出现了严重晕车症状。

上午11时,车终于在一栋白色三间的平房前停了下来,耳边传来稚嫩的读书声。这个群山环抱的海拔700多米的村小,已更名为石门县皂市镇覆罗山教学点。

一间教室里坐着4个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7岁。55岁的马绍金正在教他们认读拼音字母。他是这里唯一的老师,教所有科目,还兼任厨师。2010年9月,他从原皂市镇中心完小调任至此,接一位近70岁退休老教师的“班”。

教室内4张课桌、一张餐桌、一个乒乓球台,讲台上一把磨得发亮的镰刀是马绍金为孩子们削铅笔的工具,“石门县2015年优秀教学点”的牌匾前摆着一台老式珠算教具。教室旁边是马绍金的宿舍,也是孩子们远程上美术课和音乐课的地方。厨房里堆着柴火和几个红薯南瓜。教室前几米宽的空地是操场,摆着网友捐赠的乒乓球台。

4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易星的父母在海南打工,跟着患病的爷爷生活;单嘉的父亲在外务工,由伯父伯母抚养;王小红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年龄最小的杜雪瑶患淋巴管瘤,每年要花费2至3万元治疗。

(石门县覆罗山教学点,4名学生的教室。江一舟 摄)

第四节课时,4个孩子开始做练习,马绍金便在厨房做5个人的中餐。南瓜、胡萝卜炒肉外加一个白菜,这样的搭配,每个学生3元钱的中餐费显然是不够的,马绍金打理了一片菜园,放学后会砍些柴,每次回家也会带点青菜来学校。

12月13日中午,当我们在覆罗山教学点与马老师共进午餐时,桃源县钟家铺乡杜坪教学点的高湘琳、龚金娟老师,也在和全校12名学生吃中饭。

杜坪教学点处在桃源县钟家铺乡杜坪街道与巴茅洲的交界地带,负责3个村的学生入学就读。2014年,桃源县人民政府投入近90万元,新修的教室、办公室、厨房、食堂围成一个小院子,教学设备还在完善中。

27岁的高湘琳、龚金娟是今年9月被“请”进教学点的,这个教学点的12名学生,从5岁到8岁不等。她们将学生编成两个班,一个负责一年级,一个负责二年级,3个学龄前儿童编入一年级混合教学。

据市教育局2016年统计的数据,常德市共有教学点227个,其中乡村教学点211个,镇区教学点16个。就读教学点的学生有6398人,占我市292490名小学生人数的2.19%。这些教学点大多由村小转变而来,要么在校学生不超过80人,要么教学班在2个以下。

杜坪教学点的前身是杜坪村小,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开办过初中,学生最多时有100多人。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源减少,艰苦的教学条件留不住老师,该校于2007年缩减了办学规模,将六年级学生调整到3公里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杜坪分校就读。可是,仍有一部分家庭的孩子选择在这里就近入学。

刚到覆罗山教学点时,马绍金发现那个叫张小雪的女生,从四年级降到了二年级。因为家里穷,无力承担张小雪去皂市镇读书的费用,张小雪只好两次要求“留级”,“从四年级降回去读二年级,三年级读完后再降回去读二年级”,这使张小雪在一群小学生中显得特别突兀。

2013年,石门县教育局领导来覆罗山教学点现场办公,马绍金立即反映了张小雪的困难,县教育局领导为张小雪申请了助学金。如今,16岁的张小雪在皂市镇中学读八年级。

马绍金多次建议家长将孩子送到“教学条件更好、师资力量更强”的皂市镇明德小学就读,可30多公里的山路难倒了经济条件差的家长。在皂市镇明德小学就读,住宿费、搭餐费、车费,一学期大约要花费3000元左右。

受到马绍金不会英语的限制,覆罗山教学点只能开到二年级,三年级的孩子们都得到皂市镇去读,马绍金特别希望教学点能来一个会英语的年轻老师。然而,据石门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全市227个教学点有四分之一在石门,而教学点老师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

马绍金是皂市镇三望坡村人,家离学校30多公里,因为山路难走,每次骑摩托车回家要花费1个多小时,除了周末,他几乎都在学校过夜。

下午3点半,放学之后的学校显得格外安静。山里信号差经常没网,教育部门为他配置的那台用于远程教学的电脑也成了摆设,他叹息着“没网的日子最孤单”。

有时,他也想申请调动,在离家近的地方教书,放学了可以辅导下孙女的功课,可他明白教学点必须有人坚守,“山里娃求学山高路远,没有这些麻雀学校,娃娃们的求学路会更加艰难,也肯定会有人失学。”这些麻雀学校的存在,就是响应国家“教学点只要有一个学生就不能撤”的号召。

而在杜坪教学点,高湘琳和龚金娟也在坚守。她们俩并非科班出身,每天放学后都要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备课,好在杜坪中学会定期组织她们学习。作为代课老师,她们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000元,“村里的人相信我们,我们就把课教好,让孩子们能就近入学。”

(高湘琳和龚金娟常常买一些卡通小玩偶当作奖品,激励孩子们。)

走访的最后一站,是桃源县漳江镇深水港乡苏金小学,气派的教学楼、整洁的食堂、漂亮的老师宿舍和标准的篮球场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教学楼内设有仪器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室和少年队活动室,食堂里摆放着几张乒乓球台,礼堂可同时容纳200余人,每位老师都配备了电脑。很难相信,这里只是一所仅19名学生,只有一、二、四年级的乡村教学点。

(苏金教学点内,气派的教学楼和标准的篮球场。高玲 摄)

校长李昌前说,今年桃源县按照完全小学的标准投入175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孩子也享有了和城市孩子硬件设施同步的学校,这也是政府应对二胎政策放开的前瞻性做法。他时常幻想着,等到200名学生招满时,这里肯定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

(常德晚报 记者 江一舟)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