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玉: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谢宗玉就是第一千零一个。这么说,是因为他写的影评。

谢宗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宗玉,湖南省著名作家。在过去的20多年里文学创作让他收获了很多。如今,他的社会职务及作品一张名片已印不下,如果他想印的话。而现在他却在读者见面会上说自己可能要放弃单纯的文学创作,转而创作更具思想性的泛文化类作品。
影评无疑是他很中意的一种文体。“我用影评表达我的思想体系”谢宗玉说:“之前我通过小说表达我的思想,但是总觉得表达得不彻底。”
“很多时候,我只是把电影里的某些事物,当作了我‘旁征博引’的材料,来论述我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哲学观。”谢宗玉曾如是说。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是曾国藩的名言,同为湖南人的谢宗玉将这种精神用在了写影评上。“写影评就像挖井”谢宗玉说:“大部分人只挖到了50米,我却要挖到100米”。因此他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只写自认为大家根本没看懂的电影;只写被大家忽略的一面;对经典电影的解读要深入内核,深入骨髓。
这些规矩看似普通,却是建立在大量观影和阅读影评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看得多了才能分出好坏,只有想得深了才能找出不同。在过去的几年里他看了两千多部电影,但不是为了写影评,而是因为喜欢看电影时的那种感觉。
谢宗玉不是很热爱和人交流,却会在看过一部好电影后独坐许久。他会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然后看看其他人写的影评。看到中意的影评,他会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虽然身居斗室,却觉得“房间里坐满了陌生的朋友”。
实在觉得没有一篇十分中意的影评,他才会动笔。所以谢宗玉新近出版的影评集《时光的盛宴——经典电影再发现》也只有三十几篇影评,不凑合,篇篇有力。

很多人写影评只是注重传达剧情加一些个人感悟,或者直接就是感悟,更多时候表达的是一种情绪。谢宗玉的影评却很多时候都在说理。他仿佛一个狙击手,总是想一击命中靶心。政治、战争、文明、情欲……谢宗玉的影评就像是“电影面包”夹着“哲学肉片”做成的三明治。
谢宗玉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只是在写影评之前,一切都显得混沌不清。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思想深度。“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有时候我写完再重新看,也会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感到惊讶”谢宗玉说:“我妻子读完之后也很意外,觉得可能影评才是最适合我的写作体裁”。电影就像骨肉,丰满了谢宗玉思想的骨架。
“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思想力是谢宗玉的一个重要标签。这源于他喜爱阅读哲学著作,更源于他的批评性思维。做不同,一直是他的特点。
在湘大中文系求学时的谢宗玉,几乎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哲学、美学让他痴迷不已。但是熟读美学的他美学考试却差点没通过,原因就是没有按照标准答案去答题。谢宗玉感到不解便跑去找老师理论,老师见他确实对美学有自己的理解,便让他通过了。
2005年,谢宗玉被称为“文学湘军五少将”之一。2016年,他又被称为“忧郁王子”。“少将”和“王子”怎么会忧郁呢?“人生识字忧患始”,思想酝酿久了,就会喷薄而出。不然就会使人忧郁、烦闷、不安。所以这“忧郁”也是思想者的一种幸福的烦恼吧。等想表达的都表达了,想说地都说了,人也就舒坦了。(作者:吴希贤 新浪湖南文化主笔)
谢宗玉,70后,湖南安仁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出版过11部书,其中《与子书——一位作家父亲写给儿子的情爱经验》、《涂满阳光的村事》正在市面热销。有40多篇散文和小说入选中国年度文学年鉴,有20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获得过湖南青年文学奖、湖南首届文学艺术奖、全国金盾文学奖等十余种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