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米粉被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非遗美食再添一员

综合
关注
早上,小编正嗦着粉,突然弹出了这么一条消息:
“常德米粉被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编低头看,绝对不是现在吃的这碗粉。

常德米粉作为湖南人的小傲娇,噢不小骄傲,在湖南各地的米粉里算是名气较大的了。先不论其真伪,在长沙这个美食多元化的地方,街头随处可见的常德米粉店就能感受到他的人气。
在省文化厅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中,“米粉制作技艺(常德米粉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能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米粉究竟有何魅力?
常德米粉又叫“米面”,就是如今人们所俗称的圆粉,已经相当长的历史。过去,常德老百姓逃荒时为了不饿肚子,模拟中原的面条将大米制成扁平粉条,供逃荒时食用。到后来常德人吃米粉已经为了习惯。
上世纪40年代初,常德津市一位刘聋子开了一家牛肉粉馆十分受欢迎。直到现在,这家刘聋子牛肉粉馆仍在津市开设,人气不减,供人们品尝流传百年的正宗牛肉粉味道。

常德米粉的制作技艺主要在于两方面:米粉和浇头(长沙称“码子”)。光是米粉的制作工艺都要经过10道工序,而人们如今默认常德米粉是圆粉,扁粉习惯称为“米面”。浇头更是各类原材料加上香料包熬煮。
常德米粉之于常德人的魅力在于,他们会为了一碗米粉早起,只为清晨尝到米粉清香的第一口味道。在探寻美食的道路上,人们都显得格外有耐心。
除了普通的碗装米粉,常德人还将米粉做出了新吃法:炖粉。

这对总是觉得浇头放少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利,想加多少浇头就加多少。
有一个常德伢子已经把常德米粉带出了湖南,带向了首都北京。

2014年,张天一从北大毕业后创立“伏牛堂”,主营常德牛肉米粉,现在已经是著名的互联网餐饮品牌。
在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省内将会有一定的配套资金对常德米粉制作技艺开展一些保护性工作。
当美食不再仅仅是美食,而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符号世代流传。每一种味道都有他背后的故事。
所以除了常德米粉,小编今天要和大家掰扯掰扯,长沙和湖南乃至全国,都有哪些美食成为了“非遗”项目。
长沙
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
杨裕兴是百年老字号,对长沙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多少人是吃着杨裕兴的面条长大。1890年,创始人杨裕臣为图生意兴隆,把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改为“兴”,挂旗号“杨裕兴”。

在面的制作上,由于当时没有现在的现成包装面粉,都是靠磨石现场磨面。为提高速度,人小力大的杨裕臣在腰间做了一个木枷平台,一边单肩扛着磨具磨面,一个 手在腰间的木枷平台上单手揉面粉。经过上百次的加油、加碱、揉和、拍打,面团的质地相当的紧密。再则经过这一系列工序做出的面条,久煮不断,油香四溢。

到现在,杨裕兴的面仍是店里的主打。
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火宫殿以各种风味小吃为特色,而这里的八大传统小吃,指的是:
油炸臭豆腐
姊妹团子
龙脂猪血
三角杆子
煮馓子
红烧猪脚
荷兰粉
八宝果饭

火宫殿如今还现存的传统小吃,基本上代表了长沙传统的地方风味。而融合了宗教、民俗、饮食和消防于一体的长沙火宫殿庙会,代表了长沙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沙玉和醋传统酿醋技艺
清顺治年间(1649年),江苏苏帮酿造大师董玉和在长沙的小西门(今长沙湘江中路坡子街至西湖桥一带)开设酱园,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玉和酱园”。

酱园中最著名的玉和醋(又称玉醋)到现在仍在制作,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民国时期和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同为全国三大名醋。玉和醋结合湘苏两派醋系特点,选取优质糯米作为主要原料,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包装各道工序的操作都极为严密。

湖南非遗项目
国家级非遗项目
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

益阳安化被称为“中国茶乡”,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中期供奉到朝廷的“渠江薄片”茶。而安化千两茶已经有140年的历史。
安化千两茶的主要特征是手工技艺精深,选茶准、烘茶干、装茶满、踩茶紧……等等这些流程,一环紧扣一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质优取胜。
省级非遗项目
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

十三村酱菜是临湘市的一项传统工艺。酱菜从大鹏种植到祖传秘法制作,再到土法窖藏,都是原生态方法。主要产品有:古香榨菜、精制剁辣椒、兰花萝卜、沉香腐乳、八味豆豉、乡里豆瓣等。
永丰辣酱制作工艺

“永丰辣酱”是双峰的地方特产,早在16世纪,双峰县城(原属湘乡)永丰镇一带就有人晒制永丰辣酱,以本地所产味鲜肉厚 的灯笼辣椒为主要原料,以优质小麦、黄豆、糯米为辅配料。通过选料、酶化、晒胚、晒酱、包装等多道工艺晒制而成。到了清朝时期,永丰辣酱渐渐有了名气产品 远销外地。
保靖松花皮蛋制作技艺

保靖松花皮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在湘西保靖县,因为保靖有有广阔的水域,素有养鸭的习惯,为皮蛋的加工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保靖松花皮蛋的民间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有处理鲜蛋、配制原料、配制黄泥水、配制黄泥水、裹蛋、封坛、存放、开封、食用。
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

古丈茶始种当为战国时期,并有史料可考。这里土地肥沃,空气湿润,植被茂盛,所以适宜茶叶生长。古丈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分为: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条、提毫收锅等七道工序。
玲珑茶制作技艺

湘南属玲珑茶最出名。种植玲珑茶的桂东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东南边陲和三省交界处,气候非常适宜其优质茶的生长。玲珑茶归属绿茶类特种茶,其基本加工方法是高温杀青,适度揉捻,低温多次干燥。
雕花蜜饯制作技艺

雕花蜜饯是湘西靖州的特色食品,它的外形别致,宛如玉雕。雕花蜜饯源于五代末年,世代相传,成为靖州民间历代上贡朝庭的御品。
武冈卤菜制作技艺

武冈卤菜制作术是一种民间传统食品的制作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曾是明清时期的皇家贡品。武冈卤菜制作工艺极为讲究,主要采用大茴、小茴、桂皮、公丁、母丁等二十多味纯正中草药辅之以猪筒子骨汤反复熬制。每熬制一次,凉干、冷却再反复三次以上。这样才能使卤剂更入味。
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

沅江的億昌麻香糕手工技艺至今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主要利用洞庭湖区深水糯米、芝麻、庶糖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十多道制作工序加工而成。因为制作工艺程序复杂,在本地又叫“麻烦糕”。但是吃起来薄脆香甜,酥松可口。
(资料参考: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