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资讯

涟源三甲:底蕴绵长的革命老区

摘要: 寻找“最美湖乡”网络行来到第二站娄底涟源三甲古村的探寻,这是一片古村落群,古迹遗存众多,有文塔、武塔、回澜阁,有古墓一处,山寨两处,家祠、宗祠七处,庵堂、寺庙三处,茶亭三处,拱桥两处,还有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六处。

12月15日上午,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互联网信息办、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华声在线、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各市州网信(宣、管)办联合承办的寻找“最美湖乡”网络行来到第二站娄底涟源三甲古村的探寻,这是一片古村落群,古迹遗存众多,有文塔、武塔、回澜阁,有古墓一处,山寨两处,家祠、宗祠七处,庵堂、寺庙三处,茶亭三处,拱桥两处,还有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六处。

三甲古村落群离涟源市城区不远,寻找“最美湖乡”网络行探访团队驱车5公里便到达了目的地。

三甲古村的前身叫三衙冲,是梁氏七十世祖太义公的迁徙地。南宋淳熙(1174-1189)初年,公迁至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八百三十多年历史。民国初期,方圆约十平方公里的三甲,四面环山,双塔屹立南北,墨溪横贯东西,中间是一个筑有东西南北四门,分布三十多座庭院和多种商铺的大屋场,形似蛛网的青石路,将屋场与周围八十多座庭院及宝塔、阁楼、学舍、祠庙、茶亭、水井、拱桥相连,形成了一个风景优美、经济活跃、设施完备、生活方便、社会安宁的极具文化特色的村落群。

三甲古村有一百二十多座青砖青瓦庭院,大多建于晚清期间,最早的有四百年历史。每座庭院,有书家写的屋名和门联,有竹雕木刻的堂联。全村共有一百三十个庭院名和堂屋名、两百幅楹联。一座庭院一种建筑风格,一个屋名一串立业故事,一副对联一片教子情深。院落组合多种多样,各成体系,外形多姿多彩,具有观赏性。

院落布局大都以正厅为中轴线,一进两横两天井,或两进两横三天井,或三进两横四天井。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雕刻彩绘石门框,各个院落都有较宽的庭院空间,包括厅堂、过厅、走廊、天井、庭坪。有的还建公用客屋,里面设置桌椅、茶几、盆炉等家具,挂有名人字画。天井用来采光通风和接受雨水下注,每逢喜庆日子,天井空间铺上特制木板,以便摆设筵席,其他日子均作为居民公用的活动和交际场地。

世业堂、于时处、敏慎堂、一德庄、树德园、存诚里、青云第、花门楼、怀古住、农桑村、步云山庄、居安草庐,各种屋名显示了先辈们的文化素养和人生哲学。“忠厚乃吾家旧德,诗书为后辈生涯”,“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守业有先规惟商惟耕惟读,传家无异宝曰清曰慎曰勤”,副副对联反映了先辈们的传统精神和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屋名和对联大都是本地和外地知名书家的手笔,其中有清同治七年殿试榜眼及第、翰林院编修,有进士、内阁中书,有民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文史馆馆员,还有秀才、举人和当代书法家。一般以楷书、行书居多,也有隶书、魏碑体,流派纷呈,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宛如一座书法艺术殿堂。学舍林立,人才辈出,是三甲的最大特色。清道光以来,这里建有望云书舍、紫云书屋、望亲楼、更上楼、生生楼、一枝楼、花萼楼、养正斋、盘龙斋、日新斋、仰古山房等十一处学舍。宗祠、家祠、祖庙、家庙,以及大小公会,都置有学产,实行奖学助学。有一次性中考奖,贫寒子弟劝学奖,鼓励落榜生员再考奖,举贡生员终生赡养奖。

民国以后,积极兴办新学,三甲先后开办作新、养正、育英、正谊、达德等五所高初级小学,并在长沙建立试馆,为赴考学生提供住宿。有的学校全免学杂费,对成绩特优的学生扶助其读完大学。宋、元、明至清康熙三十五年,三甲祖先以“勤耕读,不为官”作为家训教育子孙,七百多年无人参加科考。康熙三十六年后才有了第一个秀才。清代有诰授二品顶戴、资政大夫梁学钊(海舲),从二品、诰授通奉大夫梁庆璋、梁国卿,从二品、清政府工部员外郎梁治焕,例封武略骑尉、驰赠奉政大夫梁鼎鉴(春治);考上举人的九人:梁治达、梁崇奎、梁治宗、梁伯藩、梁伯庥、梁治汎、梁伯宣、梁卓轩、梁益鹤,考上秀才的有一百四十多人。民国期间,三甲古村有大学生一百零八人,其中留学生七人。黄埔军校学员二十五人:梁峰、梁仲奇、梁济民、梁修身、梁化中、梁文波、梁世杰、梁器文、梁海屏、梁应勋、梁竹青、梁干、梁纶芝、梁迪傅、梁灿中、梁思文、梁正光、梁志鹏、梁佩文、梁裕校、梁吉芳、梁纶辉、梁玖轩、梁奎、梁钜清;保定军校学员梁祗六、梁世复、梁砺予、梁弼良、梁达海。古村有十一位将军,梁祗六、梁达海任军职中将,梁化中任军职少将,梁济民、梁世复、梁砺予、梁竞魂、梁经枚、梁致中、梁国凯、梁炳燊(弼良)任师职少将。

新中国成立后,三甲古村的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有六百二十人之多,留学生三十多人,省军级干部三人,地师级干部二十多人,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和有成就的企业家数以百计。古村落是我们活的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浓缩在这里。三甲这个古老的村落,集中了教育、书法、楹联、建筑、雕塑、彩绘、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显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古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根基仍在,精髓尚存,有一些古庭院保存比较完整,古村落的动人故事和文化传统还留在很多长者的记忆中。三甲古村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抗战堡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历史时期,三甲古村都建立了党的支部,古村所属蓝田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三甲作新学校任职教师和毕业学生。八路军长沙办事处主任、中国共产党元老之一的徐特立,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高文华、省委宣传委员李锐,均来蓝田、三甲考察指导工作。抗战时期,当日军逼近蓝田时,三甲籍将军梁祗六奉命率部在家乡山顶构筑工事,与日军激战,击退了日寇进犯,保卫了蓝田和三甲。长沙八所中学迁避来三甲,续诵弦歌;蓝田有国立师范学院,名师云集。蓝田、三甲成为当时湖南的文化教育中心。(潘梁平)

涟源三甲:我在这里淘到宝了

12月15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互联网信息办、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华声在线、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各市州网信(宣、管)办联合承办的寻找“最美湖乡”网络行第二站,娄底涟源三甲乡站已顺利结束。

一上午的探访,记者们收获颇丰,随行的湖南省文物局专家符炫一走进世业堂的大门就赞叹不已,“如果说昨天新化正龙村是一种粗放的美,那么今天涟源三甲就是细腻的代表。我以前没来过三甲,这里的清代古民居居然还保存如此之好,着实让我感到意外,今天真是淘到宝了。”

细看着世业堂里里丰富的装饰跟雕窗设计,66岁的符炫对通行的年轻人从不吝惜口舌,总是认真的做着讲解:“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清末建筑,而且有着深厚的湖南底蕴,你们看窗花上的游草龙,原本只能出现在帝王家的龙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已经飞进了寻常百姓家,这在清早期也是不会看到的。”

“你们再看栏杆的撑木,还做成了当时上海等地流行的比较西方的样式,这在当时的湖南来说,已经是非常时髦的住宅了。”符炫说道。

世业堂是目前三甲乡保存较完好的25处古民居之一,遍布整个屋墙的木雕花雕画中的任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独立的故事,不过稍有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木雕画上的人物形象都被人为破坏了。据涟源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立项对世业堂等古民居进行修缮。”

作为古建筑保护的行家,符炫提醒道,“文物的修缮最重要的是要保护文物的真实性,避免造成保护性破坏,如果一些损坏的地方是有依据的,便可按照原有的样式进行补充维护,但像墙上木雕画里的这种损坏,我们找不到依据了,就不建议进行修复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被破坏的人物长什么样子,是什么表情,穿什么衣服,这些都已经不可考了,文物保护有个根本准则就是让它被保护后还是文物,而不是根据我们现在人的观念思维再去另外添加创作。”

“就像西方的维纳斯雕像,既然已经不知道她另外那只残缺的手的样子,就让她保持现在的模样,反而还有一种残缺的美。”(潘梁平)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