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世纪的湖南县委书记:跑的最快去拾粪蛋
摘要: 刘尚勇说:“改变大队核算,在当时还是挺冒政治风险的,但唐书记并未‘爱惜羽毛’,他的政治品质多么难能可贵啊!”下田锄地、工地挑土、拾粪蛋、住土砖屋……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县委书记身上,会不会让大家眼镜大跌,感到难以置信?
别不信,这都是真人真事。
让小编带大家一同往回穿越四十年,看看上个世纪湖南的县委书记们是个什么样儿。
“晒得最黑”
人物
陈再仁,1976年至1983年任浏阳县委书记,曾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获评过省劳动模范,被群众称为“焦裕禄式干部”。

故事:“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陈再仁任县委书记之初,浏阳农村,物资匮乏,粮食紧张,许多家庭吃不饱肚子。
这让陈再仁感到痛心。他知道,生产上不去,这样的生活就不会结束。
“当时每年有大批干部抽调到农村帮助社队工作,但办点有点流于表面。”曾与陈再仁共过事的原浏阳县政协主席罗克崇老人回忆,有的干部点上不见人,成了“办家”干部。
“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陈再仁说,农业要搞上去,首先从改进干部作风开始。
1978年,在陈再仁的推动下,“四定一评”的办队岗位责任制出台:要求干部定点办社队,并给干部定任务指标,定劳动天数,定工作要求。然后公社逐月评比,县委逐季检查,年终验收总评。
陈再仁带头选择了困难最大的花树生产队蹲点。来到花树,他跟群众一起,犁田、播种、育秧、割稻、打谷……清早还会起来捡狗粪,农民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连送公粮、卖余粮,他也挑着谷箩,把亲手收获来的稻谷,送到收购站。
“那时候,只有在田里才能找到陈再仁。” 罗克崇说,当时群众都说,陈书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劳动;哪里有困难,陈书记就到哪里蹲点;陈书记到哪里蹲点,哪里就增产、增收。
由于经常在田里劳动,陈再仁的皮肤晒得黝黑。不熟悉的人遇见,根本不会想到他是县委书记,还以为是个普通农民。
陈再仁在花树蹲点的第一年,稻谷产量由上年的7万公斤,增长到11万公斤,人均收入由38元增长到67元。第二年,稻谷产量高达14万公斤,人均收入96元。
县委书记带了头,对县、区、社三级办队干部影响很大,大家都说,“形势逼人,领导带了头,再不认真干就不行了。”在定点社队的帮助下,浏阳县全县农业获得大丰收。
“跑得最快”
人物
曾春桃,汝城原县委书记,1972年7月任汝城县委副书记,1975年12月任县委书记,1982年9月病逝。

故事:跑在最前面的民工是谁
湖南日报著名摄影家唐大柏先生在博客中,把曾春桃称为“跑得最快的县委副书记”。
1973年,唐大柏去汝城县龙虎洞水库工地采访,他从车窗里看到一个很热烈的劳动场面,当即停车直奔工地,正好一队队担土民工朝他前方跑来,他一打听,原来大家正在搞劳动竞赛,看谁担得重,跑得快。唐大柏本能地拍下这一难得的瞬间,当他打听跑在最前面的民工是谁时,大家都咯咯地笑了起来,有位小伙子对他说:“那就是我们的县委副书记,怎么样,帅不帅?”唐大柏连声说:“帅极了!帅极了!有县委副书记带头,难怪工地这样活跃。”
时任汝城县委机关司机的朱谷松回忆:曾春桃书记个子不高,1.62米的样子,但块头壮实,体重有一百五六十斤,他挑土跑得最快完全是真的。
外面有个捡粪老头找你
在汝城,至今流传着“捡粪老头”的故事。说的就是曾春桃。
当时由于国情国力所限,全县化肥供应紧张。曾春桃总是一个粪筐不离手。村里村外,田间地头,一看到猪粪、牛粪、狗粪等野粪就捡到筐里。
大坪公社是曾春桃的驻点。1976年夏天的一天清晨,曾春桃从堆上村去毛家村找驻村的朱队长研究工作。他提着粪筐,边走边捡粪,走了2公里来到毛家村,问一个老人:“朱队长在吗,麻烦你帮我通报一声。”老人去敲朱队长的门:“朱队长,外面有个捡粪老头找你。”此时朱队长还在床上睡觉,不耐烦地说:“你告诉那个老头,有事以后再来,我还要睡觉!”
曾春桃只好亲自去敲朱队长的门,朱队长一看“捡粪老头”原来是县委书记,忙一个劲地作检讨。
从此,“捡粪老头”的“雅号”就此传遍全县。
“蹲点最多”
人物
罗贻斌, 1973年7月,任安乡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安乡县县长。1983年因病去世。

(图中右一为罗贻斌)
故事:“一生功绩怎忘怀,三十三年任苦差”
罗贻斌做人做事,一如他的外表,坚毅果决。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负责!”
安乡县委原书记、常德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钦时中评价罗贻斌:他是一个善决策、敢担当的人;有问题找到他,他就有答案、有结果。
安乡是出名的“水窝子”,千百年饱受洪患之苦。
1980年7月,安保大垸豆港河段洪水陡涨,近半临洪大堤出现漫溢,20多万亩良田和17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作为县防指总指挥,罗贻斌冷静应对,决策果断:火速调集民工!抢修子堤!挖导浸沟!垸内受渍、无土可取,挖大堤内肩就近取土!确保“水涨一寸,堤高一尺”!
恶浪拍岸。罗贻斌执意把指挥船停靠在沙眼最多、河浸最重、孱弱颤抖的黄家台堤段。“人在堤在!”他不顾危险,跨上子堤,鼓舞士气。
7天7夜后,豆港守住了!罗贻斌熬红了双眼,熬瘦了两颊。
罗贻斌曾八任指挥长,率领干部群众出征各种艰难、险急重大工程。治湖、堵口,他带头冲锋;整治荆江南堤、修筑枝柳铁路,他不辞辛苦;到海南制杂交稻种,他挑水挑粪,赤脚下田。
罗贻斌下乡蹲点最多。他蹲点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是“罗8队”,即当时的安猷公社孟家洲第8生产队。这里土地不平,水系差乱,粮棉产量不高,群众生活困难。在这里,罗贻斌一蹲多年,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像钉子一样钉在8队。谁要找他,“去‘罗8队’!”
“一生功绩怎忘怀,三十三年任苦差”。罗贻斌去世后,一位曾与他共事的老领导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穿得最土”
人物
刘中心,1965年至1975年先后担任邵东县委副书记、书记。1978年底至1985年3月任邵阳地委书记。1998年9月去世。

(图中左二为刘中心)
故事:一辈子存款付不起丧葬费
曾赴邵东采访的著名摄影家、湖南日报记者唐大柏刘中心他为“穿得最土的县委书记”。
1973年,唐大柏前往邵东火厂坪公社采访“农业学大寨”时,在田野里遇到了在公社现场指挥改造乱石山的刘中心。面对眼前这位留着很深的头发和胡子,穿着一身破旧衣服,肩上挂着一个黄色旧挎包,衣服和鞋子上还有很多黄泥浆,看得出刚从工地下来的县委书记,唐大柏赶紧用相机定格了他当时的身影。
“在我的镜头中,他打扮得比当地普通农民还土气。”唐大柏在回忆当年采访的博文中这样写道。
“在邵东县工作时,我家经常入不敷出,需要借钱来维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是刘中心的妻子汤国英追忆丈夫时,写下的文字。
汤国英的描述中,丈夫“小气”到剩菜剩饭都舍不得倒掉,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
然而,“小气”的刘中心却有很大方的时候:他总带头给希望工程捐款;当得知有一个患病孤儿生活困难,他还自己掏钱负担了孩子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活开支……
这让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据,但刘中心仍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能利用职权谋私利,不能收受任何人的钱物。”
令人唏嘘的是,1998年9月,刘中心去世后,殡仪馆各种费用加起来需要付7000多元,而妻子汤国英取出全部存款才不到6000元钱。这件事让许多邵阳市委的干部和老同志感动不已,大家自发凑钱补上了刘中心的丧葬费。
“双脚最勤”
人物
唐盛世,1955年至1965年先后担任祁东县县长、县委书记,1972年至1977年在常宁县(现常宁市)任县委书记。

(图中左一为唐盛世)
故事: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就敢于担责,大胆去干
原祁东县农委主任刘尚勇回忆说,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唐书记就敢于担责,大胆去干。
1960年冬天,刘尚勇有一次陪唐盛世到祁东县洪桥公社白云大队检查工作,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研究如何度过第二年夏荒。
开始,群众有顾虑不敢讲话,唐盛世鼓励他们想到哪里讲到那里,不做笔记,讲错了也没关系。大家就讲以大队为核算单位,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没积极性。种植春收作物,希望划小核算单位,以生产队为基础,种多少、收多少都是自己的,大家积极性肯定高得多。
座谈会开到晚上11时才结束,唐盛世认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想法切合实际,是渡过难关的管用之举。他对公社干部表态:你们就这么干,有什么问题我负责。
回到县委,他立即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讨论春收作物生产工作,统一思想。县委最后决定在全县推开白云大队做法,春收作物生产队种,生产队得,大队、公社、区、县都不要。结果,第二年开春,蚕豆、豌豆、小麦、蔬菜种得漫山遍野,没有空地。
不久,一位省委主要领导到祁东检查工作,走在洪桥、白云桥等地山冈田垄,看到到处绿油油的,一派生机盎然,越看越高兴,不禁脱口赞道“登高一望,心情舒畅”。
刘尚勇说:“改变大队核算,在当时还是挺冒政治风险的,但唐书记并未‘爱惜羽毛’,他的政治品质多么难能可贵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