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老长沙”群雕:“女神”雕像原型系华裔少女
摘要: 从司门口到南门口,繁华热闹的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全长不到一公里,在这838米的街道上有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平均每隔80米就坐落着一尊“老长沙”主题铜像。从司门口到南门口,繁华热闹的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全长不到一公里,在这838米的街道上有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平均每隔80米就坐落着一尊“老长沙”主题铜像。《童趣》、《纳凉》、《卖臭豆腐》、《吃臭豆腐》、《打酱油》、《修鞋》、《磨刀》、《补锅》、《剃头挖耳》、《看西洋镜》,每一座雕塑都是老长沙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仿佛在向来来往往的现代都市人生动地诉说着当年的老长沙故事。
老街改造,雷宜锌提出以雕塑留住时光
黄兴南路原名南正街,是古代长沙从南门进城的正街。1934年,为纪念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而更名为黄兴路,成为一条以平民大众消费为主、不断融入西式时尚的商业街道,聚集了杨裕兴、德园、德茂隆等众多老字号。新世纪之初,黄兴南路被改造成步行商业街。
在最初的改造方案中,设计师也计划在步行商业街上安置一系列现代雕塑。但在专家评审环节,雷宜锌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文夕大火’等原因,许多地面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已经看不到了,更多的是保存在地下的文物。这回又要将黄兴南路两旁的许多老建筑拆除。”在艺术家眼中,建设与保护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我提出,你们要拆可以,但我希望把百年老长沙的历史,通过雕塑再次表现出来。”
“在老长沙居民生活过的这条街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雷宜锌的提议获得了大家的支持。于是,就有了这一组“老长沙”系列雕塑。
拆除围栏,让“老长沙”能看也能摸
雷宜锌接到任务后,和合作者一口气设计了16个方案。但由于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只有800余米长,雕塑分布不宜过密,最终只做成了10个雕塑。在被舍弃的方案中,还有挑河水、卖黄泥、街头卖布等造型。雷宜锌介绍:“现在我们看到的雕塑,都是最能反映老长沙市井生活的题材。”
雕塑落成后,管理者曾用围栏将雕塑“保护”起来,这一举动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合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雕塑并不需要过多的维护。”雷宜锌解释:“雕塑是永恒的艺术,也是触摸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盲人也可以用他们的双手感受雕塑的美。光是看和摸,它基本不会坏。”
不过,雕塑能看、能摸并不代表就不会受到破坏。对于“老长沙”这类金属雕塑而言,频繁地掰、敲等行为也会造成其局部损伤甚至断裂。但雷宜锌对此仍然非常乐观:“市民喜欢就让他们去摸吧!现在市民的整体素质也在提高,大家都知道破坏是不对的。”
相关链接
未曾见面的“老长沙”
尽管这些方案最终只能停留在图纸上,但在设计者看来,它们也魅力十足。
“老长沙”一号:挑河水
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长沙人而言,自来水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但在过去,长沙还没有通自来水的时候,老长沙人用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用湘江里的河水;二是用井水,比如著名的白沙井。于是围绕水的需求,就出现了一批挑着水桶、四处卖水的脚夫。河水怎么买?可以买一桶,也可以买一勺。
“老长沙”二号:卖黄泥
在没有煤气、天然气的年代,长沙人生火做饭、过冬取暖要用到煤炭。不过煤炭想要更耐烧,就要往里边掺上黄泥巴。当年走在长沙老街,不时可以看到拖着板车卖黄泥巴的男人,长沙人管他们叫“土夫子”。
“老长沙”三号:街头卖布
现代人已经很少自己买布做衣服了。不过在以前,布店和裁缝店也是长沙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买布一定要去布店吗?不一定,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人拿着布在长沙街头卖,而且手中拿着的布料也数量惊人。材质?颜色?尺寸?这些都不是问题。
长沙城市雕塑的那些事儿
记者近日采访了湘籍著名雕塑家,大美洋湖·2014中国(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的倡导者雷宜锌,长沙许多著名的城市雕塑都出自他手。
记者:长沙的雕塑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雷宜锌:在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既是著名的大型商代青铜器,也是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在著名美术史家王逊先生著作的《中国美术史》第一页就提到了它。现在大家去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参观,看到的第一件收藏品也是它。可以说,长沙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记者:长沙城市雕塑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雷宜锌:2000年到2005年,长沙城市雕塑建设进入一个高峰期。尤其是2004年,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推出了《城市雕塑规划》,并计划逐年完成。以今年的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为标志,长沙城市雕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按照原定规划,将在中山路国货陈列馆对面、三角花园处计划兴建长沙和平解放纪念碑,目前已进入方案征集环节。
记者:目前长沙城市雕塑都有哪些特点?
雷宜锌:长沙城市雕塑题材涵盖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体育运动、科技教育等不同领域,并各自具有代表作。许多人认为,在长沙尤其是湘江之滨竖立一尊能代表长沙整体的城市雕塑,就像广州的五羊石像一样。我个人认为,这个想法很好,但操作难度太大。因为3000年的长沙城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太丰富,很难找到一个独一无二、又能获得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题材来代表长沙。我倾向于建设一批城市雕塑来表现长沙的不同方面。
记者:长沙城市雕塑在题材选择上如何挖掘长沙的历史文化?
雷宜锌:在长沙的旧城改造中,许多原有的老街区被拆除。长沙根据老街区的特点兴建了一批城市雕塑,比如营盘路兴建时建的《辛弃疾》雕塑,就是与辛弃疾在这里建军营的历史典故有关。雕塑和城市一样,可以记录历史、承载历史。通过将老街区丰富的历史信息转移到雕塑上,城市记忆得以延续下去。
记者:长沙城市雕塑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怎样的水平?
雷宜锌:在质量上处于中等偏上,在数量上处于中等偏下。这次在长沙举办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希望能留下一批国际著名雕塑大师的作品,弥补长沙城市雕塑数量上的不足。
《浏阳河》旋律中诞生了长沙的“女神”
在芙蓉路与五一大道交口的芙蓉广场处,有一位手拉小提琴的少女雕像矗立在这里,守望这片长沙城最繁华的地段,被誉为长沙的“自由女神像”。她正在演奏的音乐,或许和她的名字一样,都叫《浏阳河》。
少女有原型,时任市长提意见
据雕塑创作者之一的雷宜锌透露,2001年长沙市为芙蓉路征集一批城市雕塑,有《太阳雨》、《吻》、《起跳》、《月是故乡明》等。但芙蓉广场的城市雕塑因为位置重要、建成后影响力大,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方案。
第二年,雷宜锌看到一位名叫陈美的华裔少女在央视上用小提琴演奏了一曲《浏阳河》,这个镜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据此创作的《浏阳河》雕塑方案得到了时任市长谭仲池的拍板支持。
不过,谭仲池在审查方案时提出了一个所有艺术家都没想到的关键意见:把雕塑的底座换成浏阳菊花石。于是,现在矗立在芙蓉广场的雕塑,主体是锻铜的金色,底座是菊花石的青灰色。
浏阳河是少女,湘江才是母亲
在此雕塑的具体设计上,雷宜锌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在他看来,浏阳河是一条有历史、有文化、有内涵的河流。但这些意象太过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与有形象、有视觉感的雕塑作品还有很大的差距。
最终决定将雕塑设计成一位少女是因为“湘江才是母亲,浏阳河与之相比就是一位少女”。不过当时有人提出,希望雕塑能带有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拉二胡。但雷宜锌秉持美的原则否决了这一意见:“陈美的小提琴表演姿势奔放,极富表演性,这些是拉二胡的造型无法比拟的。”
考虑到雕塑艺术的特点,雷宜锌还把小提琴的弓给去掉了。“我当时做了一个模型,加上弓之后不管从任何角度看,弓都会把少女的脸给遮住,影响市民的欣赏和拍摄,于是最后干脆把弓拿掉。”
本版撰文 记者 尹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