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民俗盛宴 在南岳火了千年
摘要: 八月初一对南岳来说是怎样的一个日子?也许很多人会问
八月初一对南岳来说是怎样的一个日子?
为什么会如此热闹
宛如黄金周般人山人海?
这里面的故事
得从几千年前说起
南岳八月初一的朝圣
便是流传如此之久的珍贵民俗
她凝聚着人们最初的
对美好的向往与虔诚之心
朝圣
当夜色被晨风吹亮
这是一份童年记忆的开场
凌晨5点,天色微濛,李建国就摸索着起床了。
清凉的晨风渐远渐近地掠过邵阳市北塔区槐树村这座普通民宅。李建国的名字虽也普通,却极具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并且一眼就探知他的年龄。
与共和国同时成长的他,努力按照着时代的塑造在成长。但他成长的根脉,还是一头扎进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如今,他成为了一名“香头”。
小时候,他就听过长辈屡屡说起宝庆府,如何挑担行脚,商埠繁华。长大了,知道了宝庆的来历,缘于南宋宝庆元年,宋理宗赵昀登基,用年号命名自己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邵阳市是建国后才有的事。
这样一座历史名城,较典型地保留了南岳朝圣的习俗。
邵阳来南岳进香习俗有很多令人惊异的地方。比如,全市分布着30多家香会,专为南岳朝圣而生;每个香会都有一位主事者,名为香头;繁复的仪轨,沿袭着古老的民俗,外人轻易弄不明白。

香头李建国
他叫醒了睡梦中的小孙子,像大人一样,给他扎上黑色头巾,围上“南岳进香”字样的绣花红肚兜,打上绑腿,穿上草鞋。就在同时,乡亲们都陆续起床了,向着南海香会集中。
一年一度,他们准备前往南岳朝圣了。朝圣的圣,指的是南岳大庙正殿供奉的南岳圣帝。

圣帝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人类始祖之一的祝融氏最早发明火种,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由于他常年游栖于南岳,死后葬在衡山之阳,后来,南岳最高峰就叫祝融峰,他也成了南岳衡山之神。
这位山神,经历朝更迭,朝拜之人不断增加。西周时南岳衡山就已建祝融君祠,人们不远千里前来对山神顶礼膜拜;唐玄宗天宝年间敕封南岳山神为司天王,又将神庙改称司天霍王庙,确立衡山神的地位;唐开元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又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之后,历朝历代每年在这里举行“庙享”,加之民间的祭祀,形成了定时的香火期。

延续至今,每年前来南岳旅游和进香的人达数百万之众,成为中国南方最为盛大的民俗。这些香客,远至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一带,近则主要以南岳衡山方圆五百公里以内的民众为主体。最传统的“铁杆香客”主要集中在醴陵、邵阳、益阳、岳阳、娄底、浏阳、叙浦、怀化、安仁、萍乡、井冈山等地。南岳朝圣也因此和庙会一起,以“南岳庙会”的名称列入省级非遗项目。
李建国并不一定十分清楚这些,他最为清楚的,是南岳朝圣仪式中的整套仪轨。他是南海乡会的领香人。领香人一般都由德高望重,通晓祭礼,善于组织的长者担任。
启程去南岳前还有诸多仪式,第一天要在各香会隆重举行相关仪式,第二天要去当地寺庙举行仪式,第三天才出发。这一次,他们汇集了数千名香客,启程去南岳朝圣的队伍浩荡,场面将激动人心。

当仪式感踏进时间轨道
这是一股传承的力量
香客们已经集结到南岳香会了。香会有个专门供奉南岳圣帝的祀堂,布置得富丽堂皇。在这里,香客们要在香头的引领下,完成一系列仪式。如起香,请祖先、交凳、请包头、拜五方等。圣帝像前,供果丰盛,烛火长明,香包成堆,香烟缭绕。

小型南岳圣帝造像
李建国领着众人面向圣帝像,双手合掌,里面虔诚跪拜,时而朗朗吟唱。他唱得慷慨激昂,脖子上青筋毕现。数名高大的男性香客从后面看过去,身背长长的竹制红色香筒,仿佛仗剑出征的古代剑士。
仪式程序看起来都是礼数周到,尊卑有序,合乎情理。进香朝圣的前一日,先要举行“起凳”仪式。众人向圣帝跪告启程时间,叫“请圣”;接着“请祖先”,感恩先祖庇佑;“请包头”就到了母亲这一辈,母亲健在,跪谢养育之恩,请母亲为他们戴上包头,若母亲过世,也要跪拜母亲灵位,自己再系上包头。

请包头
所谓“交凳”,是由香头行香后将“拜香凳”交给香客家庭代表,有委托之意。因凳前有一龙首,也叫“龙头凳”。龙头中央插上香柱,代表天地神明;两边的香柱,代表父母儿孙。进香途中,这些香柱不可熄灭,因为它寓意着香火不断,生生不息。“拜五方”,大约是告知祖宗或主管一方的土地公公,我们要出远门了,保佑我们一路平安吧!“拜门神”,香客们祭拜门神,求家宅平安。“踩卦”特别有舞蹈感,八名香客唱着香歌,根据八卦图不断变换队形,寓意天地万物,相生相克、步行八卦,辟邪顺意。最后是“拜辞主人”。
在密集的鞭炮、冲天炮惊天动地的声响中,南海香团打着旗幡,挑着香担,去与另一家香会会合了。

江北香会这边早已行装整齐,列队等候在巷子口。主人见一支人马来到,热情地托盘奉茶。巷内空地上早已布置好桌椅、长条拜凳、香火蔬果,一应俱全。李建国率领的团队坐在一旁,观摩江北香会的繁复仪式。

仪式庄重、虔敬。等到完毕两支队伍汇合,又一起去了宝庆护圣会会师。自然免不了又是一番唱赞祭拜。此时已近下午,大家饥肠辘辘。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素食餐席,大家或站或坐就吃完了。
当数千人行走在路上
这是一场灵与肉的洗礼
次日清晨,太阳还在薄雾中闪现,香客们已经启程。长长的公路旁,几十台大客车已经摆放了一长溜。人流越来越多,香歌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喧闹了一阵,李建国带领他的南海香会,和其他三十来个香会汇合,统一整装登车,向南岳衡山出发。

两三日的行程不算太短,但香客们随身携带的行李却极少。除了几件简单的洗漱用品和衣裳,他们最重要的行囊便是“进香袋”。
启程前,香客们在家中写好了香包。香包是由祭祀演化而来的一种民俗,即把敬奉给各路菩萨纸钱,檀香等,分别制作成不同的香包。抬头写上要拜的菩萨名称,落款填写上本人姓名、籍贯及求保佑的事项和时间。在他们心里,这就是写给菩萨的一封信。

旧时进香形式更加严苛。分“行香”、“拜香”两种,“行香”就是来回都靠步行,“拜香”则分为三、五、七步,即有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的,也有三步一跪、七步一拜的。
从前交通落后,香客从邵阳出发烧的就是“行香”到南岳来回需要半个多月。如今从“步行”换成了“车行”,“拜香”也仅限于登山途中。李建国说,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精髓一定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他们坚信,朝圣之旅不仅仅是一次肉体的前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车行路上,香客们拿出随身的小本,用旁人听不太懂的乡音,唱起了南岳香歌。
南岳香歌内容十分丰富,分为起程、途中、朝香、返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香歌。如起程有《拜香起程经》,《请包头》、《拜祖先》等;途中有《请圣帝》、《早夜安圣歌》等;朝香阶段有《过桥诰》、《拜井泉》、《拜关圣帝君》等;返程中有《谢恩辞圣歌》、《回香诰》、《谢茶》、《谢饭》等。通常为七字一句。

这些香歌,感恩和祈愿色彩浓厚。感恩父母养育,神灵庇佑,感恩山川河流、大自然的赐予,祈求国泰民安,家运昌隆。
经过长达数小时的长途奔波,香客队伍终于抵达他们心目中的朝圣之地南岳。在李建国这样的香头安排下,纷纷入驻到当地专门接待香客的客栈和旅社中。南岳很多私人客栈,或者就是普通民居,接待他们都是熟门熟路,好多都是回头客。
仿佛眨眼间,浩浩荡荡的香客队伍就消失在了夜色中。
当香歌在云朵上飞扬
这是一首人类生生不息的礼赞
第二天清晨,不到七点,南岳这座小城突然之间,冒出数千人的朝圣队伍,雨后春笋一般。七点半,队伍沿登山路往南岳牌坊进发,然后过南街,流向南岳大庙。

一时间,锣鼓开道,声势浩大,人声鼎沸,香歌震天,围观者众,场面蔚为壮观。他们或打着五颜六色的进香三角旗帜,或手捧装饰精妙的拜香凳,背负香筒,肩挑香担。九条华美的彩龙,如钱塘江潮涌起,似乎潮头立刻就要涌过来。清晨明朗的阳光,温柔地漫过一张张神情庄严的脸庞,而彩龙也似乎有了油画一般的鲜丽和迷幻。
李建国带头走在前面。人流如浪潮奔涌。

香客们随着领香人领唱南岳香歌,众人一路涌到南岳衡山牌坊边。一番彩龙飞舞,穿插回环,锣鼓声喧,热闹非凡。队伍海水一样从南街口注入,往南岳大庙进发了。人潮在明明暗暗的高楼与石板街里流动,淹没在响亮悠扬的香歌声里。有一瞬间,我想流泪,这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礼赞啊!


队伍进入江南最大的宗教古建筑群南岳大庙,抵达圣帝殿前坪的广场上。庙内红墙碧瓦,古木参天,寺观林立,中轴线代表儒家,东八观是道家领地,西八寺是佛教道场。

从深邃的古柏树丛中,一道阳光穿越过去,映出一片鲜亮,有些神秘幽远。圣帝殿巍峨高耸,内外72根石柱支撑着这座雄伟的殿宇。圣帝高高坐在大殿中央,看着这铺满广场的朝圣人群。
狂欢的时刻到来了,香歌再次在神庙天空的云朵上飞扬,香凳在手中飞舞,各种仪式一并登场。南岳道教、佛教的代表人物也来了,在现场配合香客举行了祈福法会。最为出彩的,还是那九条彩龙。它们时分时合,变幻出各种花样,各种造型,在锣鼓点的烘托下,口哨声的指挥下,真叫一个好看。不可思议的是,定睛细看,有两支耍龙的竟然是一班女子。后来,他们统一排成九列纵队,全朝着圣帝的方向舞动,叫九龙朝圣。

我忽然看见,满场的香客队伍的前面站着一个人,手拿一面小旗,双手做着指挥家一样的动作,指挥他们在广场上咏唱、跪拜,但见人潮起伏,律动有致。一看,是李建国。
他笔直地站在队伍前面,恍惚有将军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