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衡阳

耒阳香醇油茶 几多芬芳记忆

摘要: 近日,中国(耒阳)油茶博览园正式获批,这是全国第一个油茶博览园,它彰显着耒阳油茶在全国的地位

近日,中国(耒阳)油茶博览园正式获批,这是全国第一个油茶博览园,它彰显着耒阳油茶在全国的地位。

走进耒阳市,中国油茶第一县招牌格外醒目,它和衡阳市的中国油茶第一市招牌遥相呼应,印证着耒阳在中国传统产品油茶产业的显要地位。上世纪,耒阳油茶种植面积曾经达到120多万亩,雄居全国第一,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曾到耒阳拍摄油茶栽培盛景,让耒阳油茶声名远播。如今,通过更新改造和新品油茶树的大力种植,耒阳目前油茶种植面积仍达115万亩,比号称“全国油茶种植第一大县”常宁市的80万亩,多出整整四分之一,耒阳油茶全国第一县实至名归。

秋天,站在水东江竹市油茶基地,放眼望去,油茶林挂满果实,沉甸甸一派青涩,在朝阳的照耀下,一片溢光流彩。霜降节这一天,正是采摘油茶果的最佳时机,全市各个油茶基地都定在这一天开山采摘,记者随市林业局的相关负责人来到采摘现场,只见人山人海,到处是背着背篓提着篮子采摘的村民,他们忙碌的身影,快乐的微笑,和油茶果交相辉映,彰显着耒阳油茶收获的喜庆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早已覆盖农村很多产业,如全部机械化耕作的水稻,半机械化的楠竹砍伐,唯独油茶果收摘没有任何机械,只能依靠手工作业,一株一株树去采,一颗一颗油茶籽去摘。这种沿袭了上千年的油茶采摘方式,至今仍没有任何改变,可以说是古韵色彩最浓厚的收摘方式,没有之一。这不禁让记者想起了小时候见过的油茶采摘场景,芬芳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回味无穷,充满时代印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耒阳油茶种植最火热的年代,那时候的耒阳,从南乡到北乡,从东乡到西乡,从马水到东湖,从仁义到公平,到处是古老的油茶林,几百年上千年的油茶树随处可见。在记者老家公平,油茶树更是漫山遍野,处处皆是。大约在1978年秋,当时记者还在读书,听同学讲中央来了很多拍电影的人,在当时的公平公社大露和白露大队拍油茶收摘情况。我们都极为好奇,也不管老师同不同意,便结伴往白露方向走,为节省时间,我们十几个人择铁路往南前行,很快来到公平圩和马田圩中间的枣子车站,果然发现几辆卡车,正在卸一些从火车上下来的东西,我们于是跟着前行,在白露一片开阔油茶林里,看到好多大人,男男女女,都挑着箩筐,背着背篓,在收摘茶籽。几台架在山坡上的电影拍摄机,忙碌着在拍摄,不时见一个挥着小红旗的大胡子,吆喝着在喊叫,旁边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在用扬声器喊话,大抵是要摘采籽的人散开,一兜树站几个人之类的话。后来传来歌声,唱的是当时粉碎“四人帮”后刚刚解禁的《洪湖水浪打浪》。那场面非常震憾,至今仍记得挑着一担满满茶籽的大人,排着队从山上下来,一遍又一遍重复,让拍电影的人拍摄,也不怕辛苦什么的,更没有人埋怨,配合得井井有条。那次的电影拍摄,让耒阳油茶走上了屏幕,当时还极少有电视,电影是影响最广的宣传工具,上了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耒阳油茶,瞬间走上全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估计堪比今天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了个头条,非常具有传播力,耒阳油茶从此走向全国,成为湖南品牌,更成为耒阳人永远的骄傲。

由于油茶是当时主要作物,也是主要收入,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每逢霜降节,生产队都要集中劳力上山,一片一片,一兜一兜去采摘。我们学校也会放假,一般是一个星期,除了随大人摘茶籽,就是去捡茶籽,每人要上交十斤茶籽给学校,用于学校的勤工俭学。所谓捡茶籽,就是在大人们已经采摘完的油茶山上去捡掉到地上的茶籽,或树上没采干净的一些茶果。那时候农村人节俭意识和集体意识都很强,一般采摘油茶籽是很认真的,除了初采,还要重查一次,发现有未采摘干净的,都要及时回收。我们因此只能捡一些落在油茶树下的“散茶籽”,但偶尔也会在一些树上寻到一些“隐藏”着的茶果。这些油茶果,大多落在很高的油茶树上,要爬到树梢上才能摘到。当时的古老油茶树,高的有十几米,树枝树冠像伞一样张开,但树干都很结实,也有软性,一般是不会断的。今天的耒阳,我们已很难发现一株很高又很大的油茶树了,这也是油茶品种不断更新改造的结果。

油茶也是当时耒阳农村仅次于稻谷的第二大支柱收入。我们公平的生产队,人平多的一年可以产油几十斤,少的也有好几斤,但茶油“出笼″后,首先得送国家,这叫先国后家,国家也会支付一定的收购费。交了国家后,剩下的就按工分多少去分配,往往劳力多工分又赚的多的家庭可以分上好几十斤,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舍不得吃的,而是偷偷拿到圩场上去买,换些其他紧俏物资。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耒阳农村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田土和油茶林都分产到了户。我们生产队油茶林并不多,每人约为一二亩面积,但我清清楚楚记得,每到秋天霜降节,母亲便会喊我和弟弟带着箩筐和背篓,去山里摘茶籽,大概须要两天时间,总共我家也可以摘上十来担茶籽,按每担茶籽榨六斤茶油计算,我们家一年可收入七八十斤茶油,满足家用是绰绰有余。我舅舅是公平鲁塘人,那里的茶油山较多,他们往往一年可以榨出茶油两三百斤,是一笔不少的收入。那时还没有打工潮,每到油茶收摘时节,到处是涌动的人潮,山间坡地,小径弯路上,到处是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挑箩,或挎篮,或背篓,齐涮涮来到油茶山上,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完成山上的收摘工作。然后是晒茶籽,再人工“择”茶籽,就是将晒干了的茶籽去壳,放到箩筐里,最后挑到榨油屋里去榨油。当时都是老式油榨房,榨油工序都是人工,费时费力,但榨出的茶油绿色无污染,香醇异常,满地芬芳。后来有了半机械化榨油机,出油率和榨油速度都比老式榨油机更高更快捷。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今天的耒阳乡村,已难觅老式榨油机,这不免让人有些惆怅,但这是一种事物的更迭,时代发展的必然。

作为当时耒阳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油茶树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格外呵护。每到秋冬农闲季节,家家户户都会荷锄上山,耕挖油茶林,除草松土,为来年油茶丰收做准备。我至今记得,霜降节以后,收摘后的油茶山,开满着淡雅素白的油茶花,一朵一朵,尽情绽开,远远望去,山峦如雪花一般清纯,在霜花的伴陪下,山上山下一片银妆素裹,绚丽多姿。而上山耕挖油茶山的人群,挥舞着锄头,在阳光的照耀下,衬着遍山遍岭的油茶花开,分外亮堂。油茶花开得茂盛时,花蕾清香,散发迷人气味,招引无数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早晨,盛开的油茶花则盛满一叶浅浅的露水,非常香甜,上山挖山的大人小孩,时不时用草根对着花中露水,大口大口吸着,补充能量。油茶花水甜中带蜜,既甜又香,堪比蜂蜜韵味,在那个物资馈少年代,自然资源是人们取之不尽的源泉。譬如油茶树,除了花上的溢水可吃,春天的叶片也可吃,耒阳人喊这种叶片叫“茶瓜”,和瓜相提并论,可见自古以来对油茶叶片的喜爱情结,特别是乡村孩童,把这些东西当成了零食,分外迷恋。至今,油茶树上的这两种东西仍可食用,但是,物资如此丰厚,食品如此多样的今天,恐怕鲜有人去吃了,小孩子更不会品尝这种野味了。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和改变。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打开潮的兴起,也随着整个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耒阳农民对油茶的依赖度锐减,以至后来不闻不问不管不理,任油茶树荒芜。再加上油茶树的老化和退化,昔日处处可见的茶山茶岭,漫漫开始减少。当然,耒阳人对油茶树的情结,却没有因为油茶树的退化而丢弃。从上世纪末期开始,耒阳对油茶林的更新改造便没停歇过,从联合国贷款油茶基金项目开始,到大规模的油茶林更新改造,耒阳方方面面对油茶树的保护和支持,一刻也没停歇。耒阳人明白,油茶树是耒阳农村经济的潜力所在,总有一天会再次成为支柱产业。正因为有这种理念始终包含其中,所以耒阳的油茶产业一直方兴未艾,厚积簿发。

耒阳油茶重新焕发生机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转型中的耒阳,对传统产业进行了重新审视,一批有识之士也走进了对传统耒阳产业的开发行列中来,油茶、红薯、水稻等一批农村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热点。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更是看到了油茶等传统产业在耒阳经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一系列发展、支持、加快油茶产业的具体举措。古老的油茶林,再次焕发青春,从默默无闻,走上万众瞩目的视野。

如今,在耒阳市的乡村,一种全新的油茶产业种植形式正在形成,那就是公司加农户加扶贫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助推了一大批油茶企业的兴起,也带动了耒阳传统农产业的又一次走俏。随着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耒阳油茶林的种植面积,有望再创新高,在近年内些到130万亩,让中国油茶第一县之招牌更加名符其实,更加响亮。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耒阳的油茶产品,必将跃上一个新高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