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共探史前文明新篇章

新浪湖南
关注
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举行
探源文明,凤起高庙。9月28日,在金稻飘香的安江农校纪念园内,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54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行业顶尖专家现场权威解读高庙文化,多元交流、思想碰撞,掀起一轮高庙文化研究的新热潮。

第二届高庙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河南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贺刚参加此次研讨会并发表主旨发言。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致辞
此次研讨会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湖南省文物局和怀化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洪江市人民政府承办。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陈学斌,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高成林,怀化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贺遵庆,怀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臣等出席研讨会。

怀化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贺遵庆致欢迎辞
重磅主旨发言,奠定深厚学术基调
走进安江农校内,印有高庙凤鸟图像的展板、地贴指引等营造出热烈而古朴的学术氛围。上午8:20,研讨会正式开始,专家们一同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频道拍摄的《凤起高庙》纪录片。随后,怀化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贺遵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高庙文化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意义。在热烈的掌声中,专家研讨正式拉开帷幕。
会上,四位重量级专家的主旨发言,为研讨会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调。

怀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臣主持
首位发言的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他在讲话中说道:“目前发现的中国新时期时代早中期的图像资料,高庙文化陶器表面图像的种类最多样,构成最复杂,内涵最丰富,艺术最高超,凤鸟、獠牙神像等均为最早出现,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极为丰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分享了高庙文化所揭示的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的形成、传播与承继,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大量实用图片,向与会专家分析了白陶文物上的神秘纹饰及其背后的文化内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发表主旨演讲
紧接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河南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辉,通过比较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与高庙文化图像系统的异同,提出了关于高庙发达的思想体系的来源与形成问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河南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赵辉发表主旨演讲
之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贺刚,以“高庙文化先民的伟大贡献”为题,提出高庙文化陶器上装饰的前所未见的系列主题图像,决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纯美术作品,更主要的是高庙文化先民对自然与社会认知的思想表达,是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鲜活物证,我们可从中窥见到高庙文化先民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所作的伟大贡献。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贺刚发表主旨演讲
研讨亮点纷呈,阐述多元学术议题
随后进入自由发言环节,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尹检顺发表“高庙文化陶器图像及相关问题”的发言之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张寒冬,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法军,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合荣,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陆建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副教授韩鼎等17名专家学者依次围绕高庙文化的多个维度展开了激情洋溢的发言。

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研讨发言
他们或从古人类遗骸的保护与研究方法、或从古代图案的考古学研究、或从史前八角星图案溯源、或从井头山-河姆渡文化与高庙文化的比较研究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独到见解。
其中,关于高庙凤鸟图像的溯源与论证、高庙白陶所反映的精神文明、高庙图像与神话的溯源以及高庙文化与周边文化圈的互动关系等议题,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进一步丰富了对高庙文化的认识。
实地考察遗址,感受高庙文化魅力

参会专家学者合影
9月27日,专家学者们还专程前往高庙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在遗址现场,他们近距离观察了出土的陶器等珍贵文物,深入了解了高庙先民的生活场景与文明成就。专家们纷纷表示,实地考察让他们对高庙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也惊叹于高庙文化高度发达的艺术形态,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灵感来源。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宝贵平台,更促进了高庙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专家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不仅深化了对高庙文化的认识,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次研讨会后还将形成会议纪要,将为推动高庙文化的研究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来源:湖南省文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