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生活

《永州传》 苍梧之野,舜帝陵 (连载3)

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湖南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省内有两座中华民族始祖陵墓。其一为炎帝陵,在湘东南偏远的罗霄山脉井冈山一侧。过去这个县名为酃县,“酃”字音同“陵”,只为地名专用。上个世纪后期,或许是担心人们不认识“酃”字,为了吸引旅游者眼球而改成炎陵县。另一说,是为了和黄陵县类同而改之。

苍梧之野,舜帝陵

湖南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省内有两座中华民族始祖陵墓。其一为炎帝陵,在湘东南偏远的罗霄山脉井冈山一侧。过去这个县名为酃县,“酃”字音同“陵”,只为地名专用。上个世纪后期,或许是担心人们不认识“酃”字,为了吸引旅游者眼球而改成炎陵县。另一说,是为了和黄陵县类同而改之。

舜帝陵所在的宁远县,从来没有改过名称。零陵郡早已有之,零陵县已有千百年历史,共和国建国后,在此县治之上建有零陵地区。后来有一段时间,零陵地区改为永州市,将零陵县改为芝山区,仅留下一个零陵大道为地名。当地人觉得还是零陵之名古气,又改回叫零陵区,终于把零陵这个地名保留了下来。

永州市,也就是以前的零陵地区,以双排岭为界,分为北四县和南六县。现在有些县改为区,还是县级架子。如改名的祁阳市,就是将祁阳县改了块牌子。

宁远县位于岭南,在南六县区里居中。九嶷山就在宁远县,萌渚岭北麓,北倚阳明山,东连新田县、嘉禾县、蓝山县,南接江华瑶族自治县,西邻道县、双牌县,北界祁阳县金洞林场。介于东经110°42′—112°27′,北纬25°11′—26°08′之间,南北长104.7千米,东西宽52.2千米,土地总面积2510平方千米 。下辖4个街道、12个镇、4个乡。

九嶷山,最早是写作九疑。古语中“三六九”表示多数,“疑”就是疑问,意味这里山峰形状多变化。这在九疑山的巨石上有古碑刻为证。毛诗“九嶷山上白云飞”用的是另外一种写法,疑字头上加了个山。因此,《辞海》中采九疑与九嶷两辞条并列,但以九疑置于前。嶷从偏旁“山”,似是多余,但古代汉语是越变越复杂的,很多偏旁是多余的。我姑且采用这个多余的“九嶷”吧。

九嶷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六大风景名胜区和十大旅游区之一。自古以来,有不少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登临九嶷山,寻宗访古,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徐霞客等历代文人骚客都曾亲临,留下了大量歌咏九嶷山和赞颂舜帝的诗句。有专家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曾亲临九嶷山祭拜。此说待考 。

九嶷山这个地名,出自《水经注》。九嶷山,又名苍梧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名山之一,素以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自然风光,奇异的溶洞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著称于世,是国家4A景区、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辖区内已开发的景点主要有舜帝陵、紫霞岩、舜源峰、玉琯岩、古舜陵庙遗址、文庙、凤凰岩、桃花岩、永福寺等数十个。同时以其人文景观名播宇内。

九嶷山形状确实多疑,九峰耸立,山峰耸翠,巍峨壮丽,溶洞密布,绿水常流,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潇韶八峰,拔地而起,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舜源峰,紧紧依偎在两旁的娥皇峰与女英峰。舜源峰下,有舜庙,红墙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秦松汉柏高耸入云,香杉修竹茂密苍翠。《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九嶷山中,碑碣林立,古迹甚多。最著名的景点有舜源峰、舜帝庙、三分石、宁远文庙以及紫霞岩、玉琯岩等。九嶷山是一个瑶族聚居区,瑶族的瑶歌、长鼓舞,以及瑶家姑娘出嫁“坐歌堂”的婚俗,都是风趣而极富情致的活动,可使人永志不忘。此外瑶家的银饰、刺绣、编织、挑花等,都是久负盛名的手工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九嶷山的主峰畚箕窝,海拔1985米,在宁远县境内,距县城48公里。东起癞子山(海拔1834.6米),西至丰村大岭,横跨30公里,南北纵跨29公里。在四马桥镇有大风坳、牛銮心、西岭、大河坳等山,在洪塘营瑶族乡有老虎坳、大风坳、野人冲、锅巴山、大盖坳、小盖坳、彭子厂岭、老山冲源、茶坳等山,在蚣坝镇有丰村大岭等山,组成道县东南山地区,是人稀地广之地,中山地貌类型。

相传舜源峰因舜帝驾崩后葬于山脚下而得名,娥皇、女英二峰则相传是舜帝二妃的化身。

当年二妃寻找舜帝未着,被大风大雨阻于洞庭湖的君山,死后遂化作两座山峰,护立在舜峰的两旁。九嶷山群峰中,舜源峰最高,巍然耸立,登临峰顶,极目远眺,莽莽群山,绵延起伏,如千帆竞发,奔腾而来,使人有“万里江山朝九嶷”之感。

舜帝庙位于舜源峰脚下,与娥皇峰对峙。当地文献记载,汉代建庙祀奉舜帝,现存舜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四年,清代重修,正殿已圮,庙后亭内竖立“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一通。山间大小溶洞遍布,洞内钟乳石形成的各种物状,绮丽瑰奇,美不胜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舜源峰下的紫霞洞。

紫霞洞自古是名胜。分内外两洞。外洞宽广明亮,可容千人;内洞幽深较小,景物迷人。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所载,为道教“第二十三洞天”,名曰“朝真太虚洞天”,传说昔时有道士居于洞内修炼。也有传说,徐霞客在这个洞中居住数日,颇有心得,自此以后改自己的名号为霞客。

舜帝庙原是一座红墙绿瓦建筑,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由照壁、午门、拜亭、正殿、寝殿、省牲亭及左、右朝房构成。围墙长约540米,占地约80000平方米。左右两房有二井,名龙眼井。

庙前照壁上的“九嶷山”三个大字,为玉琯岩石刻的拓片,出于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手笔,白底黑字,于三里远的凉伞坳即清晰可见。入午门,有左、右、中三个石阶上于拜亭。拜亭三楹,气势雄浑。历代皇朝派官祭舜陵,即在拜亭举行祭祀仪式。亭式有一石碑,高2.7米,宽1.8米,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立之“抚瑶颂碑”。拜亭左壁曾做有清代人李永绍所绘“九嶷山图”石刻一方,长0.8米,宽0.5米,刻九峰全景。正殿为舜庙之主体建筑,重檐斗拱甚为壮观。其结构与历代帝王宫殿相同。左右两侧为朝房和碑亭。右侧靠围墙处,大石拥立,树木清幽,石上刻有“正穴”二字。过正殿沿石级而上为寝殿。内奉舜陵石碑一块,高3米,宽2米,上刻隶书“帝舜有虞氏之陵”。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