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生活

将东安席宝田老宅打造成"大清文化博物馆"

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席宝田老宅位于芦洪市镇伍家桥,福星村与竹源村交界处,距芦洪市镇政府4公里,距东安县城30公里,距永州城区冷水滩仅27公里。该建筑群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一处官府与民居相结合的建筑,系晚清湘军悍将席宝田及族中仕人所建。

东安席宝田老宅的现状

席宝田老宅位于芦洪市镇伍家桥,福星村与竹源村交界处,距芦洪市镇政府4公里,距东安县城30公里,距永州城区冷水滩仅27公里。该建筑群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一处官府与民居相结合的建筑,系晚清湘军悍将席宝田及族中仕人所建。

席宝田,字研芗,清末湘军将领。曾被清廷诰授光禄大夫、赏穿黄马褂,追赠太子少保,誉为“中兴功臣”。族人从其军,被提升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数十人。1852年在家乡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1859年,在湖南与石达开部作战,获胜后升知府。1860年,奉湖南巡抚骆秉章命,募数千人,号精毅营,不久赴郴州、桂阳等地,阻击广东天地会起义军。1864年在江西石城杨家牌击败太平军八部,俘获幼天王洪天贵和干王洪仁玕等。1867年招募湘军万人,赴贵压制苗民起义军。当时由于湘军过于强大,湘军首领曾国藩担心朝廷猜疑,后经曾国藩的规劝,席宝田以大局为重,秉持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操,毅然离黔回湘,参与公益事业。

席宝田不仅是一个忠于朝廷的代表,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典型,主要就体现在他身上所展示出的“德文化”,他有很浓厚的家国情怀,热衷公益。在东安重建孔庙,修县志,置学田,办书院,造福一方百姓。席宝田解甲归田后,广置田宅,在周边数县以及洞庭湖地区购买粮田、山林数万亩。又在长沙、武汉、衡阳等地开设当铺、购买房产、经营生意,以致至今仍有民谣称他“五里一庄房,十里一当铺”。席宝田所购田地之前是谁耕种以后继续由他耕种,如果收成好席宝田则收取一些粮食作为佃租,如果收成不好,席宝田就免除他们的佃租;店铺也同样给原来的人继续经营,赚到了钱才收租,没赚到钱可以不用交租。

席宝田带着天下的能工巧匠回到家乡,大兴土木,在东安多地修建别墅宅院,其中兴建了伍家桥的大宅并留居此处,宅院的外墙加高加固到6米,宅内富丽堂皇。当时,席宝田家族的宅院在伍家桥绵延数里。

席宝田老宅所在的村庄中间原有一条标准的石板街,现在变成了只能通过一辆车的破旧水泥路,部分路段黄土飞扬。两边的房子新旧交替,参差不齐,席宝田家族的老宅就建在街的左边,面朝田野,街道右边,虽有一些零星的古建筑遗迹,但都已经不复昔日的荣光。村子里没有任何指引和标牌,如果不是有人带路,恐怕难以找到席宝田的老宅。

席宝田老宅,倚山而建,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前面是一马平川的田园,应水从中蜿蜒而过。建筑群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由石生槽门、资生槽门、龙眼槽门、仲篪槽门、井眼槽门、六合槽门、霞轩槽门等席姓院落组成,彼此相部,长达千余米。规模庞大,叹为观止。

这些官宅大院,院墙为条石垫基、青砖砌就,高约4至6米。院第前的建筑物是门楼(本地俗称槽门),槽门前均有石灰岩条石与方形石板铺就的椭圆或方形坪台,供落轿下马之用。院门前建有方形或半月形池塘,水映槽门,独具特色。院内是多正多横的房屋格局,工艺精湛。

如今由于年久失修,各个槽门已经破败不堪,有的墙倾,有的梁歪,有的门裂,有的窗破,地面潮湿长满青苔,院内空地杂草丛生,房内基本上是放些横七竖八的杂物,千疮百孔、无以名状。席宝田老宅在土改时期分给了当地老百姓,席宝田的后人大多已经不在这些老宅居住了。这些晚清修建的建筑最早损毁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遭到十分严重的打砸破坏,现今墙面还依稀可见文革时期留下号口标语的痕迹。经过几十年风吹雨打,当地分得房子的老百姓又疏于打理,老宅开始走向没落。再后来,原地建新房和文物贩子,成为当地老建筑的两大“杀手”。一些文物贩子开始光临此地,横行乡野,在一些建筑的门窗雕花、牌匾石刻等文物被盗走后,村民们开始选择了主动卖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房子逐步破败以后,村民们更加无视老建筑的贵重,纷纷拆旧建新,成为彻底湮灭这些珍贵建筑文物的最后一根稻草。

东安席宝田老宅历史价值

席宝田老宅古建筑群体现了一段栩栩如生的历史,堪称“湖南晚清庄园建筑的标本”,在建筑史、艺术史、军事史和人文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其价值无可估量。

1、老宅是清朝建筑文化的代表。席宝田老宅建筑群之独特,做工之精美,丝毫不逊色于闻名天下的周庄、西塘。这批东安建筑遗存,集湖南传统民居、江浙园林、海派建筑特色于一体,是那个时期的特色建筑,为湘南所独有。古建筑群落凝聚了清代建筑工匠的智慧和技巧,如果无法保留下来这些建筑实体,建筑文化将成为空洞的纸上文化。

2、老宅蕴含了湘军文化思想。湘军不仅仅是湖湘文化代表,也是中国史上的一种重要历史现象。享誉湘军的三大营:精毅营、仁字营、疑勇营都在永州,其中,官至太子少保的席宝田作为精毅营的首领,在湘军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从他的事迹再到他的老宅,都烙下“湘军”印迹,老宅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诉说湘军故事的理想场所。包括湘军的著作、手稿、字画、建筑、遗物等各类东西都很有价值,这是我们研究湘军文化一个非常重要依据,一批非常珍贵的有形的文化遗产。

3、老宅承载了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席宝田老宅早已不是一个建筑群,更像一个精神支柱,代表着席宝田带领东安人民建功立业、衣锦还乡的无上荣耀,代表着席氏家族在家乡重建孔庙、修县志、置学田、办书院的无私奉献,代表着当地名人心怀家乡、回馈家乡的无比深情。席宝田老宅刻下了家族传承的印迹,无论是在本地的东安人,还是在外地打拼的东安人,这里就是魂牵梦萦的乡愁眷恋,吸引着远方游子回家创业,建设家乡的根。

4、老宅属于乡村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都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历史名人足以可以养活一方水土,比如:一个蔡伦几乎养活了整个湖南耒阳,一个曾国藩的故居成为了双峰的旅游招牌,席宝田老宅位于美食之乡芦洪市古镇,距永州城区仅20分钟车程,文物价值高、交通又便利,如果开发利用好,一定能成为驱动东安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引擎。

抢救的方法和策略

席宝田老宅天赋异禀,价值连城,如果继续放任自流,不加以保护和抢救,这样下去不出几年,清代文化的载体“席宝田老宅建筑群”必将荡然无存,一旦损毁,将永久不可复制。因此,决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抱着保护和传承的心态去抢救,否则它们就会被时间无情掩埋掉!若加以保护利用,开发为旅游资源,则可为当地创造巨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造福一方。 

为此,文化赋能东安乡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和探讨,认为抢救这些古建筑刻不容缓,并提出了一系列抢救的方法和策略。

1、政府收购。由东安县政府将土改时分给老百姓的老宅以货币方式统一收购,收归公有。

2、建房置换。在位置建设一栋公寓楼,将需要住房的百姓腾出老宅,异地安置。

3、招商引资投资改造。通过引进投资,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做好加固和提质改造处理。

通过"大清文化博物馆"促进东安乡村旅游

保住了席宝田老宅,也就是保住了东安这片土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和文化在延续传承的同时,还将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专家们建议将席宝田老宅这个珍贵的文物活化,加以保护修缮和丰富内容,打造成"大清文化博物馆",促进东安乡村文化旅游。

1、清代陶瓷博物馆

陶瓷文化是湖湘元文化之一,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片是中国最早的陶片之一,舜帝是中国陶器发明的鼻祖,在湖南民间制陶行业中,工匠们将舜帝奉为“窑神”,他曾经在东安舜皇山一代传授百姓制陶,开启了人类的文明。清代的陶瓷工艺进入了成熟期,制陶技艺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席宝田老宅作为清代晚期著名人物的故居,同时又处于陶瓷诞生地永州,在此设立清代陶瓷博物馆是恰到好处的,以保护晚清古建筑为依托来立馆,以研究和展示清代陶瓷文化和民间风俗、传统制陶工艺为主要内容。

2、清代家居博物馆

清代的家居物件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登峰造极,但席宝田老宅原有的家居物品因年代久远、几经易手,加之老百姓随意变卖,几乎所剩无几。为了还原老宅的历史风貌和真实场景,急需恢复老宅里的生活家居物资陈设,按照席宝田家族世家大族的地位和生活环境,打造一个清代家居博物馆,让所有前来参观、学的人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工匠精神,再现清代辉煌的历史文化底蕴。

3、清朝皇帝题写牌匾博物馆

清代的康、雍、乾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文化艺术也空前兴盛。清代帝王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和重视,在清代皇家宫殿、苑囿、坛、庙、陵寝等建筑内的匾、牌、楹联中反映得最为明显,最为完整。这些匾、牌、楹联,既是统治者安邦治国的治世经典,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清代历史、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建议在席宝田老宅打造一个清朝皇帝题写牌匾博物馆,为老宅的文化艺术价值赋能。

4、清代服饰首饰博物馆

清代服饰首饰是清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清朝官宦到百姓日常生活的风俗和审美,在重大典礼、喜庆节日等场合,服装和服饰还承载着不同的意义,打造一个清代服饰首饰博物馆可以展示中华民族服装的渊源、文化的传承,利用现代技术植入历史,感受中华民族服装盛宴,通过服饰首饰感受清代文明曾经最璀璨耀眼的一面。

5、湘军文化博物馆

湘军在中国清代末期和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湘军重要将领,席宝田东征西讨、建功立业,指挥了很多重要的军事战斗,遗留了许多的湘军作战的史料记载。为了更好地教育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应当加强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军事教育,普及军事知识,学湘军“敢于天下先”的精神,通过设立湘军文化博物馆,把席宝田老宅打造成为军事科普研学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地基。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