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健康频道

谷医堂中医谈节气:秋分之后如何防秋燥,这三点很重要

地方站-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闲庭叶落,一叶知秋,不知不觉迎来了秋分节气。秋分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暑气消退,寒意渐生。燥,为秋季的主气,易耗伤津液,尤其是秋分之后,天气逐渐干燥,容易导致人体出现秋燥的问题。

中医理论中,秋燥又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一般出现在初秋天气尚热时;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则多为“凉燥”。秋分后,凉燥盛行,容易引发人体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并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不适症状。如何采取措施有效防止凉燥,维护身体健康?谷医堂二级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谷井文表示以下这三点很关键。

一、起居方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由于秋分,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所以起居方面要做相应的调整,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气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升发,使肺气得以舒展。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秋季尤其是秋分时节则需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

二、饮食方面

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遵从润燥、补肺、养阴、多酸的原则,适当地调整饮食结构。首先,少辛增酸,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其次,秋季燥气当令,秋燥易伤津液。在饮食方面应以防燥护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梨等。最后,谷井文医师表示,秋分时节可多吃红薯。据《本草纲目》记载:“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红薯味甘,性平,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具有补脾益肾、通利大便、生津止渴的功效。

三、运动方面

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调养肺气,提高肺脏的功能,还可以提高身体体质,预防疾病。秋季运动适合以室外为主,比如爬山、登高、慢跑、骑行等。需要注意的是,秋天是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小及大,且过程中不宜出汗过多,容易造成阳气耗损,保持身体开始发热,微微出汗的状态即可。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就是效果好的标准。

来源:谷医堂集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