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跨境汇款需谨慎,屏幕共享有风险

地方站-新浪湖南
关注案例介绍
2025年3月25日凌晨,浦发银行长沙分行接到总行转发的紧急客诉工单,客户L女士3月24日通过手机银行提交了一笔12万元港币跨境汇款,款项已扣除。该客户称该笔汇款为他人通过共享其手机屏幕操作,疑似遭遇电信诈骗并已报警,特向浦发银行申请止付追回款项。核实情况后,浦发银行长沙分行立刻通过发出止付申请、联系中转行、向总行寻求帮助等措施,最终在当天将追回的12万元港币退回客户账户。事后客户对该行的办事效率及应急处理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并送上锦旗、表扬信以示感谢。

案例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境汇款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事”,无论是海外留学、投资还是跨境贸易,都离不开跨境汇款业务。然而,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也盯上了这块“蛋糕”,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诈骗,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该案例在银行的全力协同下,客户追回了被诈骗资金,但此类个案的成功处置无法覆盖所有风险场景,所以对广大消费者而言,唯有始终保持风险防范意识,才能筑牢资金的安全防线。
1、共享屏幕的隐蔽性风险:
诈骗分子常以“客服指导操作”“解决账户问题”等名义,诱使受害者开启手机屏幕共享功能,从而窃取账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或直接操控转账汇款。
2、跨境汇款的不可逆性:
跨境汇款涉及多家中转行及国际清算系统,通常具有到账快、止付窗口期短的特点。若未在资金到账前及时拦截,追回难度将大幅增加。本案中,银行通过启动紧急止付预案、实时联动跨境清算部门等一系列专业化操作实现了资金挽损,但此类高效处置依赖于多机构协作的时效性与特殊性,难以成为普遍适用的保障方式。
风险提示
鉴于跨境支付的不可逆性,消费者需从交易源头紧绷风险防控这根弦,方能最大程度降低受骗风险。
一、拒绝“屏幕共享”,守护信息安全底线
任何情况下,切勿向陌生电话、聊天软件中的“客服”“工作人员”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二、转账汇款前“三重核实”
1、身份核实:
涉及资金操作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如官方客服电话、线下网点)验证对方身份,切勿直接点击对方提供的链接或扫描二维码。
2、用途核实:
明确汇款用途,警惕“紧急代付”“安全转账”“资金解冻”等理由,尤其对于跨境汇款,需确认收款方是否为熟悉、可信的个人或机构。
3、信息核实:
仔细核对收款账号、户名、金额等信息,避免误转。
三、遭遇诈骗立即“双线行动”
1、第一时间联系银行:
若发现资金异常转出,请立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说明情况并申请紧急止付,争取在资金到账前拦截。
2、同步报警并留存证据:
携带交易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到公安机关报案,警方可通过司法程序协助冻结资金或追踪流向。
本案中浦发银行的高效处置虽帮客户挽回了本次损失,但“防患于未然”仍是关键。消费者需时刻牢记:屏幕共享是信息安全的“高危红线”,任何涉及资金的操作都需“慢半拍”——停下、核实、确认。守护账户安全,从拒绝陌生共享屏幕开始!
通讯员:王璞
来源:浦发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