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教育频道

芳华观后感:是芳华,也是斯德哥尔摩患者的梦呓

新浪湖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这是一部关于理想、爱情与人生的片子。它的主基调是一个悲剧,尽管加了一些唯美的元素,美丽的悲剧也是悲剧。

文/闻香知酒

1

这是一部关于理想、爱情与人生的片子。它的主基调是一个悲剧,尽管加了一些唯美的元素,美丽的悲剧也是悲剧。它主要讲述了两个小人物的人生悲剧,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群小人物的人生悲剧。干部子女如郝淑雯、陈灿其实也都是小人物,判断标准不是他的身份地位,而是其被时代洪流与集体方舟影响与裹胁的程度。在这其间,小人物命如飘萍,小人物随波逐流。女主人公在原作小说里名字其实叫做何小曼,却在电影里改成了何小萍,也许会有一点暗示之意味。

总有一种悲剧情节能够打动观众,或者是人生的不如意,或者是凋零的爱情,或者是追求理想而又被理想所欺骗和背叛,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什么是理想、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与拷问。当看到何小萍给自己尚关在牛棚里的父亲写信,说为了让自己改嫁的妈妈能够抱自己睡觉、不惜把自己冻感冒的时候,当看到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自己的战友一瞬间就变成一堆模糊血肉,特别是全身被严重烧伤的只有十六岁的小战士临死之前与何小萍进行着一种难以界定性质的“姐弟恋”、并且最后一句话是问她“什么是果丹皮”的时候,当看到历尽沧桑劫波度尽却成了精神病的何小萍独自在草坪上起舞的时候,总会有人被打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看着看着,忽然一下子,就不知被什么东西刺中了最柔软的地方。所以,电影一定会感动很多人,令他们流下滚烫的热泪,感觉他们自己其实就是刘峰,就是何小萍。就这个意义来说,电影无疑已经取得了成功。

《芳华》讲的不是美好,而是美好陨落、被摧残的过程。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构成了《芳华》的芬芳花瓣,它们曾经是那样娇艳欲滴,沁人心脾,而在时代的巨大车轮面前,突来的战争灾难面前,以及以集体为名义的铁幕笼罩之下,慢慢地被打破,被碾碎,被倾轧,零落为泥,只有一缕幽香,或化作人们颈下的一颗宝石,或化作指上一枚斑驳的银戒,以及,仅仅是藏于心底的水晶一般的一滴眼泪。当何小萍穿着病号服,在精神病院的草坪上独自翩翩起舞之时,恐怕很多观众都认为,那起舞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2

悲剧的起源,或者说悲剧的矛盾,其实就在于人与时代、人与集体这个专治符号的抗争。在这种抗争之下,有的人成了悲剧的主角,有的人随波逐流了,成了斯德哥尔摩患者。

在时代的洪流里,集体正是一座方舟。它能够拯救很多人,也带着他们远离家乡,去往他们本不想去或者也根本不知道去哪里的地方。刘峰和何小萍都是被集体成就的人,也都是被集体毁掉的人。刘峰在集体里成长为“学雷锋标兵”,何小萍背负着“寄人篱下”之沉重心理包袱踏入集体大门的时候,她幻想着由此可以摆脱过往的阴影而可以去绽放一段绚烂的人生,虽然她屡遭歧视,但幸而有刘峰令她找到了一种渴望被拥抱的感觉,倘没有集体的收留,恐怕就连这些都不会有。但刘峰也正是因为集体所需要的这样一个“标兵”和“模范”,而失去了选择表达与拥有爱情的机会,就连被她追求的林丁丁也认为,这样一个模范是没有资格说爱的,他对自己示爱,会令其感到恶心。更多的人则认为,一个“模范”去表达他不该去想的爱情,无异于从巅峰跌入谷底的“流氓”行为。

被集体这艘大船留下的代价是放弃自己的欲望、情感乃至价值认同,而按照集体规定的那种思想和行为方式去生活,否则任何一个不合于主流的个体异动都会被当成异类和次品淘汰,下场只有被抛下海去。《芳华》的暗线,实际上讲的就是小人物对时代洪流、对集体铁幕的反叛,以及他们凄惨的下场。

刘峰的第一次反叛是在保卫部门以极其下作的行为诱供,意图令他承认自己强抱林丁丁的行为是“耍流氓”的时候。但是他很快就投降了。甚至在战场上,他强烈地不惜牺牲自己,为此获得一次让心爱的林丁丁为自己去唱一首赞歌的机会,这不仅仅是因为爱情,更是为了向那个不信任自己并抛弃自己的集体证明,依然是那么忠诚、勇敢和无私。也许只有牺牲生命,他的灵魂才可能重新归入集体。在刘峰以断掉一只手臂的代价重归世间的时候,曾经的代表集体的符号、文工团已经人去楼空了,他再次被无情地抛向社会,以至于混到靠替人送书为生,并被联防队员扣掉车子勒索罚款,这才激发了他的第二次反叛,却在讨说法时被打掉了假肢。路见不平的郝淑雯也只是骂了一句国骂,斥责他们竟敢打伤残军人、打战斗英雄,但也只是拿出钱来替刘峰交了罚款,以她的地位她不需要反叛,恐怕她也知道终究是无力反叛。

而何小萍的反叛,则与她柔弱的外表形成了强烈反差,是整个电影之中唯一闪耀着反叛精神和个性光芒的角色,当刘峰被所有人抛弃时,她正大光明走进刘峰的房间对他表示支持,只是由于羞怯才使得那句“你能抱抱我吗”迟到了十几年,然而她还是勇敢地大声喊着“明天我去送你”让所有辜负和抛弃刘峰的人们听见。她以自己装病拒绝登场的方式,选择从集体中退出,以抗议刘峰和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正对待,于是她再次被不公正地对待了。这样一个唯一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物,结局却是在经受炮火洗礼和看破生死之后,却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属于集体赋予的荣誉的时候“崩掉了”,成了精神病。

在这部电影中,政委之角色一定不是一个坏人,但是当何小萍为了表达对于文工团这个集体抛弃好人刘峰的愤愤不平而选择不合作用以报复集体的时候,她的小“阴谋”被政委识破,于是鼓动骑兵连官兵山呼海啸一般喊起“向何小萍同志学习”的口号,而终于使得何小萍泪流满面,成为集体荣誉的俘虏。在这个时候,集体主义就成为政委手中的工具。一待何小萍的利用价值结束,她就迅速因为“身体原因”被从文工团踢了出去,进了医院系统。政委之所以会这样做,恐怕是因为他的认识里,只能这样做必须这样做,这在政治上是绝对正确的。他的眼中没有个人,只有集体。

从团长政委到每一个文工团的成员,他们都是集体这个方舟上的成员。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理想走到一起来了,思想与行动极为统一的集体正是他们实现理想的人生舞台。他们曾经一起摇船出海,最后也一起搁浅下船。他们奉献牺牲,他们刻苦坚忍;他们随波逐流,他们无能为力;他们了无牵挂,唯记得当年一起受苦的日子,以及一起受苦的人的彼此温暖。当文工团最后宣布解散的时候,他们没有更多语言,只是大碗喝酒,大声唱着《梦驼铃》,直到全部醉倒,直到大梦方醒,直到天各一方,直到多年以后再相逢时的物非人也非。他们为这个思想与行动高度控制的集体所控制,起初也有过不适,有过反叛,但多数都退缩了,特别是当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位重度反叛者被集体无情淘汰之后,他们也只好适应并慢慢喜欢上了它,终于到离不开它。这种被集体固化和同化的心路,其实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患者的病历。

3

然而,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电影的拷问和挖掘,远远没有小说更深刻。当然,其实小说也未必就足够深刻,严歌苓这位女性作者更擅长描写大背景下的平凡的小人物,把他们被蔑视被抛弃被糟蹋的不平凡呈现给人看,一如街边油锅摊上被剥了皮穿成串儿的鹌鹑。冯导也喜欢描写大时代大背景,却在很多片子中仅仅将其当作了背景和道具,而缺乏更深意义的挖掘。当然,这倒不一定是他不能为的原因,或者是因为不可为,或者只是因为,他希望把寻找答案的过程交给观众,那样会让他们思考更深刻。

不过对于很多过来人来说,也许看了之后倒也不以为它是悲剧,因为其实人生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多数人的人生就是那个样子的,无论理想、爱情与人生,人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当年曾经追求而不得的东西,联想到自己,进而产生共鸣,一起陪着落泪,嗟叹人生易老芳华易逝了。所以我说,《芳华》讲的不是美好,而是美好陨落、被摧残的过程。它把所有的美好都一一展现给你看,然后当着你的面再把它打碎,并且残酷地告诉你,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对于这种结果,也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认识。有人会更加坚强与自觉,更加不再迷信外界的和虚无的东西,他们始终在用生命的全部伟力,追求并实践着所热爱的理想、爱情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那在草坪上独自翩翩起舞的何小萍,在他们的生命里,芳华永在。然而也有一些人,看到这样一种凄惨的结局,会主动麻醉自己,压制自己,劝自己说人是渺小的,命运之手是强有力的,人无法与命运、与权力附着其上的集体进行抗争,很多东西都是命中注定的,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自己毕竟曾经美好过,有一些用来回忆的,已经足够了。

其实影片倒也提供了一种可以参考的答案。在故事的最后,刘峰被妻子抛弃,患了重病,是何小萍以非婚姻身份与他一起生活并照顾了他许多年,其实也许她已经不再看重身份、地位这些带有明显集体烙印的东西了。他们互相依偎在墓地旁的长椅上,精疲力竭,而又淡定满足。有人觉得他们平凡而幸福,有人觉得他们痛苦而无奈。有人说,他们在与时代和集体的较量当中彻底失败了,他们只得认命。也有人说,他们跳出了那艘一直想要搭乘的集体的大船,超越了一切恩怨情仇,而使得精神世界永远不再受其束缚,他们战胜了自己,也似乎战胜了那个强大的力量。(来源:“大红旗下”微信公众号)

责编:刘艳平

  编  审:牛 娃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