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教育频道

从文之旅 行走中理解世界

摘要: 凤凰古城蓝天白云、晴空万里,与吊脚楼和悠悠流淌的沱江水相映成趣。长沙市长郡芙蓉实验中学的沈从文文学研学之旅在这里如火如荼进行。同学们探寻与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感人故事,缅怀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杰出的湖湘凤凰儿女;聆听文学专家倾情讲述《在行走中理解世界》的意义;傍晚时分,大家兴趣盎然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沈从文曾经在他的文章《我所生长的地方》里描述过这样一个地方:“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常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凤凰古城。

凤凰正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凤凰县,由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的美誉。

凤凰古城蓝天白云、晴空万里,与吊脚楼和悠悠流淌的沱江水相映成趣。长沙市长郡芙蓉实验中学的沈从文文学研学之旅在这里如火如荼进行。同学们探寻与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感人故事,缅怀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杰出的湖湘凤凰儿女;聆听文学专家倾情讲述《在行走中理解世界》的意义;傍晚时分,大家兴趣盎然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杰出的文学英雄

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这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沈从文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可谓是一部励志传奇。他十五岁前在凤凰读私塾,读小学时经常逃学,十五岁参军,二十岁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北漂一族”,三十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位知名作家直至文学大师。他让僻静安宁的湘西有了吸引世人的故事,有了打动世人的文化,有了影响世人的灵魂。先生一生著作有《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诸多作品,在八十年代曾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故居里陈列着从文先生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等物品,吸引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游人。正屋之外,暖暖的阳光洒满了四合院的天井坪坝,同学们在助教老师的带领下细细品味从文先生的人生,从他们年轻稚嫩的脸上,洋溢着渴求知识的欲望,让人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新一代,他们把从故居获取的文化种子,撒播在每个人的心田,开花结果,打造和构架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春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杰出的爱国英雄

熊希龄故居

熊希龄(1870—1937),男,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熊希龄也是一位值得世人歌颂的爱国英雄。

熊希龄于1870年出生于凤凰县,他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出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与梁启超、张謇等人出面组阁,制定了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由此而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国家。1937年淞沪会战起,熊希龄在上海与红十字会的同仁合力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京沪沦陷后,熊希龄赴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从湖南神童到国务总理,从维新变法到抗日救亡,熊希龄先生为救中国奋斗了半个世纪。他一生忠于慈善、教育事业,追求光明与进步。毛泽东曾评价他:“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故居里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物品,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记录了熊希龄人生的脚步,演绎着他人生的轨迹。同学们认真地聆听熊希龄的人生故事,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物品里想象着在炮火连天的乱世之中,在人们绝望的呐喊中,一个伟岸的身影救世人于水火,哪里需要资金,他就去哪里;哪里需要人力,他就赶往哪里;哪里需要兴办学堂,教育救国,他就出现在哪里。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他胸藏珠玑,学富五车,在中华民族堪乱危难之时,为国家和民族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同学们认真地听着讲解,对那段历史和人物充满着兴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杰出的军事英雄

杨家祠堂

杨家祠堂作为凤凰县24家祠堂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在古城内的祠堂,见证了杨氏家族戎马一生,誓死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杨氏祠堂主人杨芳(1770—1846) 行伍出身,因平息新疆发动分裂国家的叛乱,被道光皇帝誉之为“黔省之英”。后因军功累累擢升,历任多省提督、总兵。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杨芳以参赞大臣英勇指挥战斗,病逝后,道光帝诏谕:“照提督例赐恤”,并谥号“勤勇”。由于杨芳官任三品,兵权在握,地位显赫,曾以镇筸总兵职务统辖部队镇守凤凰。杨家祠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均为镂空雕花,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杨家祠堂里醒目的家训“慎行”二字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包含了杨氏家族思想里的精髓,培养出了一门忠烈的儿女。家是什么?它不仅只是平时父母的嘘寒问暖和可口的一日三餐,它更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品德、人格与精神层面的培养与传承。

同学们还去了虹桥、去了万寿宫、去了博物馆,他们就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在凤凰的古城里雀跃不已,丝毫不觉得疲惫。胡德夫在《少年中国》里说:“古老的中国没有学校,学校是大地和山川;古老的中国没有老师,老师是大地和人民。”可我们现在的读书,已使我们越来越不懂得向生存本身和自然万物学习,研学不是旅游,旅游只是经过那些风景,而那些风景并没有改变你;研学恰是经过那些风景,而那些风景真正可以触动灵魂。

  一次山水的洗礼,一次心灵的震撼

《在行走中理解世界》文学讲座

下午,远道而来的文学专家为同学们做了精彩的文学讲座,讲述从文研学之旅其在行走中理解世界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当今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大家的“情感教育”,同学们要善于培养自己对于历史以及身边事物的情感,这样才会写出感动自己与他人的作品。

沈从文先生正是因为深刻的理解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的人与事物,才能在作品中饱含真情的将故事娓娓道来,让他的读者回味无穷,让他的作品流芳百世。若是连作者都无法真正感悟身边的人和事物,无法理解它们在历史舞台与社会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那么他笔下的文字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奇。因此,培养自己对于历史以及身边事物的情感是文学写作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玩万里路,独自面对自然,面对历史,面对困难,去克服这一切,人的身心只有在这种锻炼中才能真正成长。我们这次研学,就是要让同学们学习在山水的洗礼之中,在沈从文精神的召唤之中,学会把书本文字变为活的感受,从而去理解人,理解世界。让行走使你们变得美丽!

古城寻宝

社会实践活动启动

傍晚时分,同学们的古城寻宝社会实践活动之研学课程启动。

此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几个兴趣小组,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银器发展特点及历史的;有了解吊脚楼的建筑构架及文化内涵的;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姜糖的制作的,同学们手持地图,认真研究,都想在城市寻宝环节大显身手。但在执行过程中,孩子们的天性又展现出来,几乎每个小组一路上都遭遇分歧,有的队伍甚至有了争执——有的同学一路要买吃的,有的同学因为时间紧张则使劲催促。但最终都能终于达成一致:先完成任务再买吃的!在完成过程中,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说服老板配合,有的学生为感谢老板配合,还为老板拉生意表示感谢,这情感牌可是打得有板有眼!更可爱的是,同学们完成任务后,都有王者归来的气势!

悠悠沱江水,翠翠延绵山,同学们穿梭在凤凰古城里的每一个角落,找寻歌声中的吊脚楼与苗家姑娘梦中心心念念的苗族银饰,探寻不曾相识的苗家蜡染,追寻飘香四溢的凤凰姜糖。伴随着从古城老店里面传出的清脆的苗鼓声,在研学途中的我们感受着凤凰儿女们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英雄情怀,学习着他们为人、为官、为民族、为国家舍生取义的人格与品质。

我们漫步在沱江边,细细地品味这一条江和一座城的韵味与美妙,沈从文先生曾说:“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一次山水洗礼,一次心灵震撼。由衷希望同学们能更多理解从文研学之旅的意义所在!

责编:刘艳平

新浪湖南教育频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